198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Warren和Marshall分離培養出幽門彎曲菌(CP),1989年根據該菌的形態特點更名為幽門螺旋菌(Hp)。大量研究表明Hp是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及胃粘膜相關性淋巴組織樣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且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Hp的準確檢測對這些胃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幽門螺旋菌檢測的方法很多:
1、從人體胃粘膜組織中取材的直接檢查,包括直接塗片染色、分離培養、病理組織學檢查(W-S銀染色);
2、利用Hp產生尿素酶特性的間接檢查,包括快速尿素酶實驗(RUT)、14C-尿素唿氣試驗和13C-尿素唿氣試驗(13C-UBT)以及測定空腹胃液中尿素的含量;
3、免疫學檢查包括針對Hp相關抗原及抗體的檢測;
4、聚合酶鏈反應等。在諸多的Hp的檢測方法中,病理組織學檢查W-S銀染法,相對於其他的染色方法準確性較高,但是其檢查的操作過程複雜,得到檢查結果的時間要3-5天,屬侵入性檢查。
通過胃鏡取材檢測Hp為侵入性方法,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適,不容易為患者所接受,且不方便治療後隨訪觀察。13C-尿素唿氣試驗(13C-UBT)是近年開展的非侵入性檢查手段,以其簡便、快速、安全,無痛苦的優點得到廣泛的應用。13C-尿素唿氣試驗是利用Hp能產生尿素酶的特性,予受試者口服13C尿素,若胃中有Hp,其產生的尿素酶迅速將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經血液進入肺而排出體外,將排出的二氧化碳收集後在儀器上測量,根據相關引數判斷Hp感染狀況。13C-尿素唿氣實驗(13C-UBT)是對於整個胃的感染情況作出評價,不存在活檢誤差,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90~100%,89~95%)。
常見幽門螺旋菌檢查途徑有抽血、經胃鏡取樣和唿氣取樣三種。
1、抽血檢測:即通過抽血檢測血清中幽門螺桿菌的抗體水平。被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其可在人體內產生相應的幽門螺桿菌抗體,使檢測呈現陽性結果,但一般感染後需要數月半載才呈陽性,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期時,作該項檢測,會出現假陰性結果。幽門螺桿菌即使被根除,該抗體下降緩慢,患者往往需要1-2年才能轉陰,使治癒者長期揹著“陽性”的黑鍋。
2、經胃鏡檢測:可在患者需做胃鏡檢查時,“順便” 活檢取樣,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桿菌。可做快速尿素酶檢測,該方法簡便快速,但由於觀察時間過短,或某些胃內因素的影響,導致結果不夠準確。有時還可加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經胃鏡取樣的缺點:患者需要經受插鏡之苦,若幽門螺桿菌呈灶性分佈易導致漏診(漏診率10%)。憑藉醫生豐富的操作經驗和正確取樣,可降低其漏診率。
3、唿氣取樣檢測:該項檢查靈敏度高,特異性也很高,患者無痛苦.是近年來最受人們歡迎的一種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具體方法可分為兩種:14C唿氣試驗和13C唿氣試驗。14C唿氣試驗費用較低,但由於該項檢查存在放射線危害,兒童、孕婦、哺乳婦女和年邁體弱者應慎用;對同一患者來說,也宜避免反覆多次採用該種方法檢測。13C唿氣試驗則無放射性,對人體無損害,各種年齡的患者都可採用該法。檢查前受檢者需空腹三個小時,在取樣過程中,受檢查者在半小時內服一顆膠囊,並先後唿三口氣留取樣本,就能十分準確地檢測出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