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葉樹楠

  什麼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疾患之一。其特點是關節軟骨變性,並在軟骨下及關節周圍有新骨形成。該病的命名除骨性關節炎之外,也有稱之為肥大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骨關節病等。但目前仍稱以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居多。

  哪些情況會出現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型別。

  原發性是關節軟骨生理性的退行變性,多見於老年人。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增齡:年齡增加是最危險的因素,其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

  ②髖關節過度使用:與職業有關,長期反覆使用髖關節者患病率高。關節軟骨對反覆衝擊性負荷十分敏感而受到損傷,過量的負荷也可引起軟骨下骨小樑微骨折,重建的骨小樑對衝擊力的承受性差,退變加速。

  ③肥胖:肥胖增加關節負重,同時肥胖引起姿勢、步態和運動活力的改變,影響關節的生物力學。

  ④遺傳因素:不同種族和人群,髖關節骨關節病患病率不同。

  繼發性是各種原因導致髖關節軟骨損害而發生的髖關節病。常見發病因素有以下幾種:

  ①先天性發育異常:如髖臼發育不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②後天性關節面不平整:如扁平髖、股骨頭骨骺滑脫。

  ③創傷:髖關節內骨折對位不佳,導致關節面凹凸不平;鄰近關節的骨折,對線不良,均可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病,又稱創傷性關節炎。

  ④損害關節軟骨的關節疾病:如神經性關節炎、關節感染等。

  ⑤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大量飲酒引起股骨頭壞死,後期可導致髖關節病。

  臨床表現:

  1、髖關節疼痛 開始輕微,有時因受涼、勞累或輕微外傷後感到有酸脹感。隨著疾病的發展,疼痛逐漸加重。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稍活動後減輕,負重及活動多時加重。疼痛可位於腹股溝處,並向大腿或膝前內側放射,也可位於臀部及股骨大轉子周圍,並向大腿後外側放射。關節疼痛可長期不變,大多是慢慢加重。晚期關節退變嚴重時,骨贅刺激肥厚炎性的滑膜而疼痛加劇,臥位和翻身活動時也感疼痛。

  2、髖關節僵硬 經過一段時間不活動,可出現暫時性髖關節僵硬。從一個姿勢轉變到另一姿勢時,活動感到不便並有酸脹痛。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最為明顯,稍微活動後關節漸靈活。

  3、髖關節活動受限 關節囊纖維化、骨贅、關節面不平可使髖關節活動範圍縮小,活動時可發出粗糙的摩擦音。

  4、髖關節畸形 關節軟骨磨損,邊緣骨質增生和關節囊攣縮可導致髖關節畸形。

  髖關節骨關節炎需要做哪些檢查?

  1、常規選擇X射線片檢查:x線表現原發性髖關節骨關節病早期因僅有軟骨的退行性變,可無明顯的x線改變。後期因關節軟骨的喪失,關節間隙變窄和不規則,股骨頭變扁,關節面不光整,股骨頸變粗短,髖臼外上緣和底部骨贅形成明顯,可將股骨頭大部覆蓋。軟骨下鬆質骨壞死,壞死的骨小樑吸收,而在髖臼頂部和股骨頭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囊樣改變,並有骨質緻密硬化現象。有時可見關節面遊離體,晚期可發生髖關節半脫位現象。

  2、CT掃描:常規的CT掃描為橫斷面,難以顯示出髖關節全貌,但它可顯示骨的囊性變、硬化、關節軟骨面變薄等。必要時行三維重建,可清楚顯示軟骨下骨的情況和關節面的情況,故意義重大。

  3、MRI:主要用於鑑別診斷。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序號

  條件

  1、近1個月反覆髖關節疼痛

  2、血細胞沉降率 ≤ 20 mm /1 h

  3、X線片示骨贅形成,髖臼緣增生

  4、X線片示髖關節間隙變窄

  滿足診斷標準1+2+3條或1+3+4條,可診斷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治療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療 應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負重、受涼受潮;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定時活動關節,如適度的散步等。症狀較重時應完全休息。肥胖者應適當減輕體重。可在健側使用手杖,減輕受累關節負重。為避免關節屈曲攣縮,患者可每日俯臥2~3次,勿坐低凳和沙發。外旋、內旋、外展和內收鍛鍊可避免關節囊攣縮,下肢牽引可緩解關節軟組織攣縮。

  2、理療 急性期理療可以止痛消腫,改善關節功能;慢性期理療可以增強區域性血迴圈、改善關節功能。鍼灸推拿也有一定效果。

  3、藥物治療 可用非激素類抗炎止痛藥,如芬必得、扶他林等,亦可用中藥。如有侷限性壓痛點,可採用區域性注射,常用藥物為醋酸強的鬆龍和普魯卡因,每週1次,3次為一療程。

  4、手術治療 包括關節清理術、各種畸形矯形截骨術、股骨頭髖臼成形術配合血管束植入術、關節融合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隨著人工髖關節假體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它可使患者免除痛苦,改善關節功能。其適應症為:

  ①嚴重疼痛經各種治療無效者。

  ②發生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者。人工關節有一定壽命限制,患者的手術年齡一般要求在60歲以上,但隨著假體材料和手術技術的發展,年齡限制有所降低。

  如何預防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第一,應明白不是每位40歲以上的人都會得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注意適當休息和減肥,持之以恆地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保持神經、肌肉的協調,可防止肌肉、肌腱、韌帶的萎縮。糾正生活和工作中各種不正確的姿勢,減少活動對關節重複撞擊引起的損傷。

  第二,行動支援,主要減少受累髖關節負重。可採用手杖、柺杖等。

  第三,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關節炎的預防還要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肥、有氧鍛鍊(如游泳、自行車等)。關節功能訓練,肌力訓練,應特別注意外展肌群的訓練等。

  患者的生活指導

  俗話說“有病三分治七分養”,其中養就包含了正確的生活方式,關節炎患者離不開“養”,正確地“養”可最大程度地改善和儲存受累關節的功能,降低殘疾的發生。

  心理調節

  性格抑鬱和悲觀的患者往往自覺疼痛更為嚴重,每天疼痛的次數也明顯增多;相反,外向而開朗的性格能減輕關節疼痛。因此,關節炎患者除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外,還應克服消極的心理因素,保持樂觀和開朗,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飲食營養

  骨性關節炎患者應儘可能多的攝取體內所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包括蛋白質、鈣、磷、維生素C、維生素D等。力求平衡飲食,不可偏食,多飲用鈣質豐富的牛奶,補充一些可能緩解關節症狀的有益的食物或保健品,如魚油、蜂王漿、蘋果醋、蒜、蜂蜜等。不宜過多攝入高脂肪類食物,長期服糖皮質激素者不宜過多攝入含糖高的食物。禁菸,限酒。

  關節運動

  關節運動的目的是改善關節功能,增強肌肉力量,以保持關節穩定性,提高日常活動能力和耐力,並改善心血管功能、骨密度及精神狀態等。運動應以循序漸進和不過度疲勞為原則。運動強度應適度,急性關節炎患者以運動後剛出現關節痛為宜,而慢性關節炎患者則以運動後疼痛持續時間小於2小時為宜。應避免劇烈的過量運動,如長時間跑、跳、蹲、跪、踢等,否則可能加重關節症狀。每次關節運動的範圍力求到最大,牽拉關節時應緩慢輕柔,防止關節周圍軟組織斷裂。

  其他

  關節炎患者穿著應穿舒適輕巧和易穿脫的衣服。對氣候敏感的患者在換季時應注意防寒和防溼,避免風吹雨淋。夏季可選擇長袖和長褲睡衣,不宜睡竹蓆和竹床。冬季要穿質輕暖和的衣服。增加日光下活動時間,日光浴有助於鈣質吸收,增加骨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