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副主任醫師 毛永忠

  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 PE)佔小兒胸廓骨骼畸形的90%以上,發病率0.1%~0.3%,男女比例4:1。病因不明確。先天性並常常是家族性的疾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數無明顯症狀。常見症狀:

  1、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活動能力受到限制;

  2、活動時出現心慌、氣短和呼吸困難。特殊體徵:胸廓畸形,輕度駝背、凸腹。

  傳統漏斗胸的矯正方法應用的是1949年由Ravitch創立的胸骨抬高法及其改良術式。缺點是切口大、創傷大、出血多、恢復慢。易損傷胸膜、肺及心包,術後併發症多。術後護理複雜、複發率較高。

  1987年開始,美國Nuss 醫生根據胸廓受外力的作用可以重新塑形的原理提出經前胸壁在胸骨後直接放置特製鋼板,支撐胸骨,予以抬高,從而實現了不用切除肋軟骨、不用胸骨截骨的微創手術方法。1997年首次向美國小兒外科學會介紹,1998年在美國小兒外科雜誌首次報道了42例病兒矯治結果,具有創傷小、效果好等優點,很快在歐美流傳推廣並風靡全球,被認為是一種美容手術。

  因Nuss手術需特製的手術器械和鋼板,價格昂貴,國內尚未全面開展。2006年我院報道了運用進口和國產鋼板Nuss手術矯正漏斗胸的初期、中期結果,優良率達98%;對不對稱型漏斗胸採取個性化鋼板彎制技術進行Nuss手術,也能取得較好的矯形效果。在我國,Nuss手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外科醫生所接受。

  一、Nuss手術的適應症

  多數漏斗胸患兒手術時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傳統認為手術的目的以矯正胸壁凹陷為主。最近研究發現漏斗胸主要影響患兒的心血管功能,而不是傳統認為的肺通氣功能。兒童時期對稱性漏斗胸若未矯正,12歲以後有可能轉變為非對稱性;漏斗胸早期手術矯正不僅能夠改善胸壁外觀畸形,糾正患兒的自卑心理狀態,而且可以及早消除對呼吸迴圈功能的影響,避免成年後心肺功能損害症狀加重。大於12歲的患兒胸壁的伸展性、柔韌性降低,手術時間將會延長,出血量增加,併發症亦明顯增加;而低齡患兒胸廓生長可能受到損害,導致嚴重的肺功能障礙,發生如窒息性胸廓發育不良等併發症,雖然發生率低,但可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鑑於Nuss手術對患兒仍有一定創傷,目前認為其手術年齡以3-12歲為宜,6-12歲最佳。多數學者認為Nuss手術指症為:

  1、年齡>3歲,最佳年齡6~12歲;

  2、中、重度對稱性漏斗胸畸形,CT 檢查Haller指數大於3.2;

  3、肺功能檢查提示限制性或阻塞性氣道病變,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劇烈活動耐受量降低,跑步或爬樓梯時會氣喘;

  4、心臟受壓移位,心電圖檢查示心肌損害;

  5、其他手術方法失敗者;

  6、心理負擔嚴重,要求矯正外觀的青少年。Nuss手術禁忌症為。

  二、Nuss手術步驟及要點

  可分為胸膜腔入路和胸膜外入路Nuss手術。胸膜腔入路Nuss手術的基本步驟:

  1、術前準備

  胸部X線拍片、CT掃描,瞭解畸形程度肺功能、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瞭解心肺功能,控制呼吸道感染。術中處仰臥位,胸部墊起,雙上肢外展90°常規消毒、鋪巾。

  2、選擇合適長度的鋼板

  在胸廓凹陷最低點做標記,並做橫線,於漏斗嵴選擇適當肋間隙位置。經胸廓凹陷最低點兩側腋中線之距離減1-2cm為備選支架長度,調整鋼板,弧度與預設抬舉高度一致。固定器的位置應儘量靠近鋼板入胸的位置。對於不對稱性漏斗胸可採用斜行放置鋼板或不規則鋼板支撐。

  3、切口

  雙側腋前線至腋中線間橫行或縱向切口,長2~2.5cm。切開面板皮下組織,遊離肌瓣至同側凹陷邊緣(預選鋼板出、入點),右側切口肋間5 mm trocar刺入胸腔,建立人工氣胸(5-6mmHg),置入胸腔鏡。術中使用0度或30度腔鏡。一般右側胸腔空間較大,Trcor放置於右側;注意避免Trocar損傷膈肌和肝臟。國外有學者推薦於鋼板置入點以上肋間放置Trocar。

  4、胸骨後建立隧道

  在胸腔鏡監視下,在預選的肋間隙用Lorenz穿通器穿過胸壁,小心穿過胸骨後縱隔至對側胸壁穿出點,達對側切口。退出穿通器,引入粗帶。注意勿損傷心包。

  5、匯入鋼板

  將粗帶與支撐鋼板牢靠固定,牽拉粗帶,在胸腔鏡的監視下,支撐鋼板弓形向後穿過隧道。

  6、調整鋼板

  調整鋼板使其與胸壁弧度完全一致。翻轉器旋轉支撐鋼板180°,使其弓形向上,支撐於胸骨後,鋼板一端或兩端上固定器。

  7、固定鋼板

  麻醉師協助鼓肺(PEEP4~6cmH2O),排除胸腔氣體,直視下見肺完全膨脹。Trocar戳孔予以縫閉;鋼板與固定器以尼龍線或鋼絲線予以捆綁固定,再以胸壁肌肉、筋膜包埋縫合固定鋼板兩端及固定器。為防止移位,有學者用不鏽鋼絲將鋼板與肋骨繫結,或使用3點固定法。

  8、關閉切口

  縫合皮下組織,面板行皮內縫合。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經胸膜外入路進行手術。手術的基本原理與胸膜腔入路一致。區別在於通過右側切口經胸膜腔外匯入引導器:先在直視下將引導器尖端經右側切口肌層下隧道置於肋骨最高點肋間隙,引導器輕輕遊離開肋間肌;在胸腔鏡下透過半透明的胸膜可顯示胸膜外引導器的尖端,於胸膜外間隙向胸骨最低點鈍性分離,引導器的作用點緊貼肋骨,避免刺破胸膜,使引導器在胸膜外緊貼胸膜遊離達胸骨最低點後,繼續貼胸骨分離至對側肋間穿出。其餘步驟同胸膜腔入路。因此,Nuss鋼板置於胸膜腔外。其優點在於:

  1、降低了心包損傷的可能性;

  2、胸膜腔完整,避免了鋼板對胸膜、肺的刺激,避免鋼板壓迫壁胸膜,減少疼痛刺激;

  3、維持胸膜腔的完整性,更符合生理,創傷更小,降低胸膜腔感染的機會;

  4、鋼板受胸膜外隧道組織的支援,不易發生移位、滑動和旋轉。

  三、Nuss手術併發症及防治事項

  Nuss手術後併發症,文獻報道可高達21-67%,其中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包括:心臟穿通傷,血氣胸,心包積液或心包炎,感染,金屬過敏,固定器及鋼板移位等。不同併發症文獻報告的差異較大,分別為氣胸2.9%-59.6%、胸腔積液1.7%-56.7%、支撐鋼板移位2.8%-29.9%。術後氣胸、胸腔積液、肺不張及疼痛對預後的影響不大,僅延長住院時間。心包積液的發生與術中心包損傷有關,應高度警惕,早期診斷,激素治療有效。較罕見的併發症包括:心臟及肝臟損傷、支撐鋼板過敏、繼發性脊柱側彎等。繼發性脊柱側彎多因術後疼痛所致。傷口感染率為1%-6.8%,病原體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大多數病例經引流及抗生素治療可以控制,無須早期取出鋼板。

  鋼板移位是導致再次手術的最常見原因,包括左右移動、上下旋轉、以及向後陷入三種;國外早期文獻報道發生率15.7%,應用固定器後降低為5.4%。選擇合適長度的鋼板、固定器以及與胸壁的固定方法非常重要。一般鋼板的長度應比兩側腋中線的距離短1-2cm為宜,因為鋼板置入的路徑比實際測量的距離要短;鋼板的中心位置應在胸骨凹陷的最低點,進口和出口的位置應在肋骨凸起高點的中部,此時鋼板最穩定。如果胸膜腔的出口或入口太靠外側,鋼板在翻轉時將會剝離肋間肌,導致鋼板不穩定並引起手術後的慢性疼痛。鋼板的形狀中部應有2-4cm平坦區,兩側輕微彎曲,如果中部平坦區太長穩定性差。>12歲或體形接近成人的患兒,因胸壁僵硬,應放置2根鋼板,可降低每根鋼板的支撐力度,減少鋼板移位的發生。國外有學者採取一些改進措施以降低鋼板移位的發生率,如Hebra的“3點法”固定鋼板、Uemura用不鏽鋼絲將鋼板與肋骨直接綁紮防止支撐鋼板移位等。

  四、Nuss手術後的處理:

  1、疼痛的處理

  術後疼痛最常見,應積極處理,否則有導致獲得性脊柱側彎的可能。常用的方法有:靜脈鎮痛泵、口服止痛片、止痛栓塞肛等。較多學者主張持續硬膜外麻醉鎮痛;術中還可以進行肋間神經阻滯麻醉。

  2、加強呼吸道管理

  可行霧化吸入、祛痰等治療,鼓勵患兒吹氣球,防止肺炎、肺不張。

  3、抗感染治療;

  4、部分病人可有腹脹、腹痛或便祕等症狀,可能與鋼板擠壓肋間神經或使用鎮痛劑有關,排除腹部外科情況後可予以對症處理;

  5、術後應儘量保持挺胸、雙肩水平姿勢,2月內不彎腰搬重物,3月內避免劇烈及對抗性運動;低齡兒應加強監護,防止意外傷害致鋼板移位、斷裂等;

  6、術後2-4年取出鋼板,取出之前應避免MRI檢查。

  國內外大宗病例報告表明,對稱性漏斗胸Nuss術後短期滿意率接近於傳統開放手術,患兒和家長近期滿意率分別為良好93%,良96%。儘管Nuss手術的併發症高於改良Ravitch術式,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主要由於早期經驗不足所致。研究顯示70%的手術併發症發生在開展手術的前9個月;90%的併發症發生在前25例;初期開展50例的總併發症發生率為29.4%,後期降至12%,其中鋼板移位僅為1.2%。表明Nuss手術的矯正效果、併發症發生率與手術者的經驗密切相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