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態睡眠患者會在睡眠過程中出現令人不愉快的或者非本人意願的行為,或者會經歷一些只在睡眠過程中才會體驗到的情況。一開始,人們只是把這些異態睡眠的種種表現理解為單獨的一個個現象或症狀,因此經常會將異態睡眠患者誤診為精神病患者。不過現在我們已經清楚,異態睡眠不是一種症狀,而是涵蓋了很多種各不相同的睡眠紊亂情況的疾病,這些疾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能夠得到徹底診治的。最常見的異態睡眠疾病是一種睡眠狀態分離型疾病,即患者在睡眠狀態下可以同時混雜覺醒狀態和NREM睡眠狀態,此時患者表現為喚醒障礙,例如夢遊症或夜驚症;還可以同時混雜覺醒狀態和REM睡眠狀態,即REM睡眠行為紊亂。異態睡眠症會導致“驚人的”臨床表現,這些臨床表現都是大腦在各個睡眠狀態之間“重組”時發生的,因此這些臨床表現也都主要發生在各個睡眠狀態互相轉換的時候。
考慮到人體神經網路的龐雜性,考慮到存在數量眾多的神經遞質以及其它與睡眠狀態相關的各種物質,考慮到在覺醒-睡眠週期中各種睡眠狀態之間會經常進行轉換,我們很難相信,人體居然能在睡眠狀態調控過程中極少出錯。除了睡眠狀態分離(即兩種狀態互相重疊甚至同時出現)所表現出的症狀之外,可能還存在其它的潛在生理學現象,這些現象一起導致患者在睡眠過程中出現種種複雜的行為。這些生理學現象包括在睡眠過程中運動中樞系統啟用現象;睡眠慣性現象,即患者從睡眠狀態被喚醒轉換至覺醒狀態時會有一段不清醒的時間,此時患者缺乏定向能力;還有睡眠狀態不穩現象,即患者在睡眠與覺醒狀態之間不停轉換的現象。
異態睡眠通常都是由於睡眠狀態混雜所致,這也說明覺醒狀態和睡眠狀態並不是相互完全分割的兩種狀態,同時證明睡眠並不是一種全腦現象。
1、NREM睡眠期異態睡眠
對於NREM睡眠期異態睡眠患者來說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同時也是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他們的喚醒機制紊亂,往往會在NREM睡眠期(即第III期和第IV期睡眠)醒來,因此也就經常在睡眠過程的頭1/3時間段醒來,但絕少在打盹時容易醒來。NREM睡眠期異態睡眠多見於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情況會逐漸減少。
喚醒機制紊亂可以由發熱性疾病、飲酒、缺乏睡眠、體力活動、情緒問題或者藥物等多種因素導致。不過上述這些因素只能是起到誘因的作用,它們可以誘使易感人群發病,而不是直接的致病原因。如果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之後仍然有NREM異態睡眠的症狀,經常就會被誤診為精神疾病。對患者進行仔細的臨床檢查和診斷是可以區分出到底是精神問題還是心理問題的。
喚醒機制障礙包括覺醒混淆、夢遊、夜驚等等。還有一些患者會在睡著後進食或者睡著後進行性行為。
覺醒混淆
我們經常看到小孩子出現覺醒混淆現象,具體表現為在床上活動,有時還會表現出無法控制的大哭大鬧。睡眠性酩酊狀態也是一種覺醒混淆。覺醒混淆在成年人中的發生率大約為4%。
夢遊症
夢遊症多見於兒童,發病率為1%~17%,集中見於11歲~12歲年齡段,在成年人中的發生率為4%,遠高於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發生率。夢遊過程既可以平靜,也可以激動,表現的複雜程度與持續時間也都不盡相同。
夜驚症
夜驚症是最為戲劇性的一種喚醒障礙。通常一開始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患者表現出極度恐慌,隨後會不斷地重複某種動作,比如敲打牆壁、在臥室裡四處奔跑或者跑出臥室,患者可能會因此受到身體傷害。夜驚症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患者無法被安撫,任何安撫的企圖都不會奏效,而且有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通常情況下患者事後完全記不起自己幹過什麼,不過也有部分患者會記起部分情況。夜驚症患者這種內在的自我喚醒狀態和外在的無法喚醒狀態形成了一種矛盾。和夢遊症一樣,夜驚症在成人中的發病率也遠高於我們一般所預期的,達到了3%。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夜驚症的行為都不太暴力,但是還是會有暴力行為出現的可能(圖3)。這會給自身、他人乃至周圍環境造成傷害。對夜驚症可以採用再撫慰療法(reassurance)、行為療法或藥物療法。
2、REM睡眠期異態睡眠
被研究得最充分,也是最常見的一種REM睡眠期異態睡眠是REM期睡眠行為紊亂症(RBD),也叫做發夢期睡眠行為紊亂症。患有RBD的患者不會表現出軀體肌張力下降這一REM睡眠期的特徵,因此患者在做夢時也會做出相應的動作,有時暴力性的動作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圖4)。圖5展現的是患有RBD的患者在REM睡眠期裡出現了軀體活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