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副主任醫師 肖震宇

  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主要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毛細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從大小、數量和位置上還可分為小肝血管瘤和巨大肝血管瘤;單發性肝血管瘤和多發性肝血管瘤;肝左葉血管瘤和肝右葉血管瘤。我們一般所說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血管瘤。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30~~60歲,女性多於男性。個體大小不一,大者可佔滿腹腔。多數小於3cm。以前認為單個居多,自從超聲顯像問世以來,所觀察到的常為多個。肝左、右葉均可發生,以右葉較多見.

  腫瘤可出現在肝臟任何部位,常位於包膜下,多為單發(約10%為多發),腫瘤直徑多小於4cm,但亦可小至幾個mm,個別大至30cm。腫瘤表面呈暗紅或紫色,外有包膜,切面呈海綿狀。有時血管瘤內可見血栓形成和瘢痕,偶有鈣化。顯微鏡下血管瘤是一內壁為不同大小的扁平內皮細胞的血管管道構成交通的空隙網,其中含紅細胞,有時可見新鮮的機化血栓。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

  一、臨床表現

  常於體格檢查作腹部超聲時偶然發現,可定期觀察;4cm以上者約40%伴腹部不適,肝腫大,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應該治療。肝血管瘤常含機化血栓可能反覆血栓形成造成腫瘤腫脹,引起Glisson′s 包膜牽拉脹痛。腫塊軟硬不一,有不同程度的可壓縮感,少數呈堅硬結節感。腫塊很少自發破裂。肝功能一般正常,大血管瘤罕見的綜合徵為消耗性凝血障礙、血小板減少及低纖維蛋白血癥.

  多種影像學檢查可助診斷,超聲波顯像呈典型的邊緣清晰的回聲增強區,可見管道通入。大血管瘤可見網狀回聲不均,有時可見鈣化。CT造影劑增強或延遲掃描呈先有腫瘤周邊過度增強,逐漸向中心填充呈等密度。MRI在SET加權像上,瘤灶示邊界清楚的類圓形低訊號區,T2加權像上瘤灶訊號顯著增強且均勻升高,表現呈特徵性,而正常肝實質訊號強度明顯衰減,瘤/肝訊號強度比明顯增加。核素血池掃描呈明顯填充現象。在診斷和鑑別診斷有困難者,可考慮剖腹探查,針刺活檢常可導致嚴重出血故屬禁忌。

  那麼,被確診為肝血管瘤後如何確定是否誤診呢,這是肝血管瘤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下面談一點個人的粗淺看法。

  1、必須經加強CT確診,若CT仍確診為血管瘤,那麼可進行如下診斷。

  2、病人若同時存在肝硬化、乙肝、AFP陽性,那麼是肝癌的可能性更大,必須密切注視。

  3、肝癌大部分生長迅猛,一個月內就可成倍甚至數倍地增長,就是極個別增長緩慢者,一個月內也會有30%以上的增長,而肝血管瘤增長緩慢,絕大部分肝血管瘤一年內體積都不會出現增長。所以,病人被確診為肝血管瘤後,一年內自己仍要積極複查,一般複查可這樣安排(複查用B超即可)

  二、治療:

  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主要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毛細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從大小、數量和位置上還可分為小肝血管瘤和巨大肝血管瘤;單發性肝血管瘤和多發性肝血管瘤;肝左葉血管瘤和肝右葉血管瘤。我們一般所說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血管瘤。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30~~60歲,女性多於男性。個體大小不一,大者可佔滿腹腔。多數小於3cm。以前認為單個居多,自從超聲顯像問世以來,所觀察到的常為多個。肝左、右葉均可發生,以右葉較多見.

  腫瘤可出現在肝臟任何部位,常位於包膜下,多為單發(約10%為多發),腫瘤直徑多小於4cm,但亦可小至幾個mm,個別大至30cm。腫瘤表面呈暗紅或紫色,外有包膜,切面呈海綿狀。有時血管瘤內可見血栓形成和瘢痕,偶有鈣化。顯微鏡下血管瘤是一內壁為不同大小的扁平內皮細胞的血管管道構成交通的空隙網,其中含紅細胞,有時可見新鮮的機化血栓。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