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又稱為“口眼沸薄。
特點:1.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2.多見於冬季和夏季。3.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最常見於貝爾麻痺。少數病例因感受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
二、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認為區域性受風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經管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缺血、水腫,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區域性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組織水腫,使面神經受壓而出現炎性變化。
中醫學認為,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痺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於約束,出現菲А
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額結於角。)和足陽明(《靈樞。經筋》上頸 上挾口 合 (九頁) 下結 鼻 上合 (足)太陽 太陽為目上綱(原作“網” 此據《甲乙》、《太素》改 ) 陽明為目下綱 其之者 從頰結 耳前 )經筋功能失調,可導致面癱的發生。
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症狀,由於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
三、臨床表現
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脣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
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補充介紹面癱後遺症五大症狀:面部肌肉萎縮、痙攣、倒錯、聯動、鱷魚淚等)
肌電圖檢查多表現為單相波或無動作電位,多相波減少,甚至出現正銳波和纖顫波。病理學檢查示面神經麻痺的早欺病變為面神經水腫和脫髓鞘。
補充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的鑑別:
證型
周圍性面癱
中樞性面癱
發病年齡
可發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年人
多見於老年人
病因
多因受寒吹風而致,或由病毒感染。
多見於腦血管病
病變部位
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如橋腦下部、面神經管、中耳或腮腺等
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癱。
症狀
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口眼歪斜,漱口漏水,進食夾食,迎風流淚等
病變對側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癱同側的肢體癱瘓,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
體徵
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脣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
口角下垂歪斜,伴有肢癱、舌癱,錐體束徵陽性
辯證分型
證型
證侯特定
舌脈
風寒證
見於發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
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證
見於發病初期,多繼發於感冒發熱,
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氣血不足
多見於恢復期或病程較長的患者,兼見肢體睏倦無力,面色淡白,頭暈等症。
舌淡,苔薄白,脈細
四、基本治療
分型
治則
處方
操作
主方(方義)
辯證加減
風寒證
活血通絡、疏調經筋,鍼灸並用,平補平瀉。
以面頰區域性和足陽明經腧穴為主。陽白 四白 顴s 頰車 地倉 翳風 合谷
面部腧穴可疏調區域性經筋氣血,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端選穴(面口合谷收), 與近部腧穴翳風相配,祛風通絡。
風池祛風散寒
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過重,肢體遠端的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復期,合谷行平補平瀉法,足三裡施行補法
風熱證
曲池疏風瀉熱
氣血不足
足三裡補益氣血、濡養經筋
抬眉困難加攢竹;鼻脣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脣溝歪斜加承漿;。
五、其他療法
⑴ 面板針:叩刺陽白、顴s、地倉、頰車,以區域性潮紅為度。適用於恢復期。
⑵ 刺絡拔罐:用三稜針點刺陽白、顴s、地倉、頰車,爾後拔罐。每週2次。適用於恢復期。
⑶ 電針: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接通電針儀,以斷續波刺激10~20分鐘,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於恢復期。
⑷ 穴位貼敷:選太陽、陽白、顴s、地倉、頰車。將馬錢子銼成粉末約1~2分,撒於膠布上,然後貼於穴位處,5~7日換藥1 次;或用蓖麻仁搗爛加麝香少許,取綠豆粒大一團,貼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換l次;或用白附子研細末,加冰片少許做麵餅,貼敷穴位。每日1次。
【按語】
1.鍼灸治療面癱具有良好療效,是目前治療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法。
2.面部應避免風寒,必要時應戴口罩、眼罩;因眼瞼閉合不全,灰塵容易侵人,每日點眼藥水2~3次,以預防感染。
3.周圍性面癱的預後與面神經的損傷程度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由無菌性炎症導致的面癱預後較好,而由病毒導致的面癱(如亨特氏面癱)預後較差。
4.本病應與中樞性面癱相鑑別
增加知識點
1.“亨特氏綜合症”又稱耳帶狀皰疹,系面神經膝狀神經節本身,或其臨近部分受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該類患者除周圍性面癱的症狀外,還可見右耳甲腔及外耳道口有密集性面板深層小皰疹, 臨床上亨特氏(Hunt’s)面癱相對較少,但治癒難度大,療程長。因病毒感染部位較深,涉及神經分佈相對較多,加之治療的措施不力,調護不當,往往留有肌肉萎縮、面部麻木或刺痛,聽覺過敏、耳鳴或失聰等後遺症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面癱症狀。全部經過抗病毒、營養神經之中西藥及鍼灸治療。
2.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不同症狀表現說明:
由於面神經核上部的細胞接受兩側皮質腦幹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經核下部的細胞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幹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樞性面癱時表現為病變對側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癱同側的肢體癱瘓,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3.
證型
周圍性面癱
中樞性面癱
發病年齡
可發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年人
多見於老年人
病因
多因受寒吹風而致,或由病毒感染。
多見於腦血管病
病變部位
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如橋腦下部、面神經管、中耳或腮腺等
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癱。
症狀
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口眼歪斜,漱口漏水,進食夾食,迎風流淚等
病變對側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癱同側的肢體癱瘓,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
體徵
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脣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
口角下垂歪斜,伴有肢癱、舌癱,錐體束徵陽性
與中樞性面癱的鑑別,癱瘓明顯者一目瞭然,極輕者鑑別困難。可以依靠以下幾方面進行鑑別:一靠表情運動,周圍性者癱瘓更加明顯,而中樞性者哭笑時並不表現癱瘓。二靠掌頦反射,周圍性面癱時無或減弱,中樞性面癱時有或亢進,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將其它體徵聯絡起來判定,則最為可靠。
4. 周圍性面癱,西醫廣泛地稱為Bell麻痺(Bell palsy),因莖乳孔面神經非特意性炎症所致的稱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痺(idiopathic facial palsy),因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稱為Hunt氏綜合徵,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較早認定的鍼灸適應治療的43種疾病之一。鍼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是眾所周知、不容置疑的, 但是,臨床實施針刺治療的時機選擇尚存有一定的爭論,有中西醫學者認為在急性期如採用針刺治療可促進面神經的炎症水腫與變性,從而使患者愈後不佳,故主張急性期禁止針刺,以免加重病情,影響康復;有醫者也認為針刺治療本病的最佳時期就在急性期,通過針刺可以有效控制面神經炎症發展,促進患者及早康復。在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時間問題上,目前有兩種見解,一是認為急性期不宜針刺,二是認為在急性期可以針刺治療,並且越早越好。
很多學者(朱春華、蘇雲玉)等將面癱病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發展期,指發病後 1~7 天;第二階段為靜止期,指發病後 7~20 天;第三階段為恢復期,指發病 20 天以後。並認為針刺治療本病的最佳時機是靜止期,因面癱發展期機體與病邪正處於抗爭階段,該時期筋脈空虛,正不勝邪,區域性取穴易傷正氣,從而導致正氣更虛、邪氣更盛。方美善等將發病 7 天以內接受鍼灸治療的 108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發病 7 天以後接受鍼灸治療的36 例作為對照組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即在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的急性期給予面神經良性刺激,能提高治癒率。許偉將 278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按開始針刺治療的時間分 3 組,每組均根據病程分期治療,探討開始針刺時間與療效的關係。結果發現,早期開始針刺治療痊癒率高,明顯優於其他兩組,而且早期針刺治療還可以減少激素的使用。
5.對於電針的爭議: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是否用電針治療,也是目前鍼灸同仁一直爭論的問題。有人認為在急性期使用電針,能使受累的主要分支均產生興奮又不損傷神經,對面部神經功能有即時的良好調節作用,通過一定的刺激可促進血液迴圈,改善區域性營養代謝,增加肌纖維的收縮,使炎症滲出物得到吸收,從而達到通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最終改善神經衝動的傳導,促進神經纖維的恢復。李氏 曾就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時機及急性期能否應用針刺和電針的問題進行了臨床觀察。結果發現周圍性面癱急性期不僅可以應用針刺和電針,而且是針刺和電針治療的良好時機,治療愈早治癒率就愈高,同時療程也明顯縮短,只是需要嚴格掌握最佳適量刺激。
另有人認為在周圍性面癱發病早期,由於神經的充血水腫而使肌肉處於一種遲緩麻痺的狀態,這種狀態需要一定的恢復時間,電流雖可激發受損神經的功能,然而此時神經處於麻痺狀態,以致於它還不能適應這種電流的刺激,而加重面神經水腫、變性,造成面部肌肉腫脹,甚至出現痙攣。從而使受損神經出現不可逆反應,不利於恢復,因此認為急性期禁止使用電針。位孟元等認為,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神經正處於急性炎症水腫階段,若用電針連續刺激,會使神經組織水腫加劇,進一步損害面神經。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5),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6),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脣,向下交會於頦脣溝承漿處,再向後沿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沿髮際,到達前額(前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過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