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朋友把兒童的好動和兒童多動症畫了等號,人為地弄寬了兒童多動症的外延,讓孩子無辜受屈。
兒童多動症究竟有什麼特點?
兒童多動症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活動過多,注意力難於集中,情緒不穩,有的還有一些感知障礙。
(1)活動過度:大多始於兒童前期,進小學後體現明顯。上課時小動作不斷,撕書,把書本塗得不成姿態,凡能碰的東西部要碰,喜撩撥,常與同學打鬥。
(2)注意力不會集:學習時不專注,上課時專注聽課的時間短,對來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響。
(3)心情不穩,激動固執,會無故叫喊,無耐性,幹事急匆匆。
(4)學習艱難:患兒智力正常,但由於多動帶來學習上的艱難,部分兒童存在認識活動妨礙和歸納分析妨礙。病程,一般為7歲前起病,病程繼續6個月以上。
多動症的病因有遺傳方面的因素,也有神經心理學、生物化學、社會心理方面的因素,比如與中樞神經系統成熟延遲有關,與輕微腦損傷有關,與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缺陷有關,在總人口中比例很小。
也就是說,儘管有些孩子的確很好動,很像多動症的症狀,但並非多動症。
造成孩子好動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年齡特徵
孩子年齡小,活潑好動是他們的本性,如果像個老太婆似的坐在那裡沉穩不動,反倒是令人擔憂的事了。孩子剛上小學,還沒有養成安靜學習的習慣,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二、氣質特徵
人有不同的氣質型別,多血質的孩子就是活潑好動,情緒不穩,注意力和興趣容易轉移,做事常常不夠專心。年齡越小,氣質型別的特徵就越明顯。
三、智力特徵
有的孩子智力確實比一般孩子明顯高出一截,教學內容會讓他們“吃不飽”。孩子是不會安排自己多餘的精力的,於是常表現為不注意聽講、活潑好動,時間一長還會形成習慣。
四、學習障礙
有些孩子可能是知識上有了較多的缺漏,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因而面對課本和作業難於集中注意力,總想做點別的活動。
五、是教養習慣
有些孩子因為從小教養失當,養成了不能安靜的習慣。習慣一經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學習上也常常表現為多動。
六、標籤效應
人的心理行為往往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說得通俗些就是,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就往往會成為那樣的人。孩子更是如此,大人的評價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認知,經常聽大人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就朝著大人評價的方向發展,來“證實”大人給他的評價。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標籤效應”。也就是說,有些孩子類似多動症的表現,是大人不經意間經常的評價“培養”出來的。
究竟怎樣區別好動與多動症呢?
兒童的好動和多動症其實不難區別:
一、有無目的性
好動兒童的活動是有目的的,是有序的;多動症兒童的活動是無目的的,是雜亂的。
二、有無離奇性
好動兒童即使特別淘氣,他的好動並不離奇,能為人們所理解;多動症兒童的多動,則離奇得讓人難於理解。
三、有無選擇性,這一條最關鍵
兒童的好動常常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具有選擇性,比如在學習活動上表現為好動,而看電視或做遊戲等感興趣的活動則能專心致志;多動症兒童的多動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是沒有選擇性的,不論什麼場合什麼活動,都不能安靜下來全神貫注,都會表現出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為什麼有些家長髮現孩子好動,就簡單地認為孩子得了多動症呢?
除了被廣告誤導外,關鍵是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高期望心理。家長大多是說孩子在學習上有多動症,很少有人說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現出多動症。
其實這是由於家長盲目的高期望心理,一旦孩子的學業不如人意就要找原因,找來找去就有了“重大發現”:孩子學習不專心,好動,於是想起了多動症,孩子從此就被貼了一個標籤,讓多少孩子蒙冤!
如何不讓“好動”的孩子蒙冤?
一、教子要有平常心,對孩子的好動多一些理解。
在教育上少一些盲目,就不再過高期望,就會對孩子的學習問題給與具體的幫助。
二、別輕率地給孩子貼上消極的標籤。
家長只要把“孩子好動”掛在嘴邊,孩子準能成為學習時好動的孩子。所以,家長應該徹底把“孩子好動”這個標籤扔掉,集中精力發現孩子安靜學習的表現,及時給與鼓勵和強化。
三、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如果孩子好動是年齡特徵或是氣質特徵的表現,可以忽略不計,適當引導就行了;如果孩子好動是智力超常,可以和老師聯絡,對孩子採取特別的教育措施;如果孩子的不專心是由於學習障礙,就想辦法給孩子補課;如果孩子難於安靜是由於習慣,就著意從培養習慣入手。
任何孩子的問題都不是一個早晨形成的,也不要指望一個晚上就能解決。但只要心思花到了,孩子就能健康成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