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因為國內多種疫苗說明書均提示:癲癇患兒禁忌。然而非常遺憾的是沒有任何指南能簡單的回答說可以還是不可以。在2013年最新版英格蘭公共衛生組織頒佈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接種綠皮書(Immunisation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 the Green Book)中提到,癲癇本身不是疫苗接種的禁忌症。
癲癇患者接種疫苗後發生神經系統副作用偶有發生,但沒有統計學意義。預防接種有效保證了絕大多數兒童的健康,因此不應當拒絕讓兒童接受可能救命的疫苗。有些疫苗接種後會導致體溫升高,常見的有乙腦疫苗、流腦疫苗、白百破疫苗,當患兒有癲癇、熱性驚厥、癲癇家族史,疫苗接種後可能誘發癲癇或加重癲癇發作,但長期隨訪沒有顯著的副作用,因此仍然建議正常接種。
但接種前應告知接種的危險性、發熱的處理方法;還可以選擇新型疫苗,如非全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可以減輕副作用;具體應諮詢醫生或者由家屬決定。
在國內很多家屬都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我決定,我又不是醫生,其實這個觀念需要改變。在很多發達國家,不管是在吃不吃藥、吃什麼藥、做不做手術、怎麼做手術等問題上,醫生只介紹利弊,給出備選方案,最後的選擇權在家長自己。
就象接種疫苗的問題,不接種就可能會得傳染病,接種就可能會誘發癲癇發作,考慮到接種的重要性以及大部分副作用是短暫的、可控制的,醫生可能會根據患兒的情況建議在合適的時間接種。但具體您想要什麼,您怕什麼,必須要自己權衡利弊、做出選擇,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但對於接種前尚未發病的某些先天缺陷病患兒,疫苗接種則可能誘發發病,出現難以預料的意外,甚至猝死。有機酸尿症、線粒體病、脂肪酸代謝障礙、尿素迴圈障礙在發熱、疲勞、藥物、飢餓、疾病等應激狀態下都可以急性起病。
這些疾病通常起因於基因或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即便不接種疫苗,下次碰到發熱、飢餓或外傷遲早會發病。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些問題,醫生可能會診斷為“腦膜炎”;而家長就會錯誤理解為“打疫苗把孩子打傻了、打死了”。
例1:患兒,女,10月,因精神發育倒退6月就診。患兒6月前接種百白破疫苗後出現發熱、抽搐,當地醫院診斷為“病毒性腦膜炎”,住院治療後熱退、抽搐停止,患兒出現精神運動發育倒退,與外院陷入醫療糾紛中。來我院就診時不能抬頭、不能逗笑、全身肌張力高、雙上肢外旋。最後在我院確診為戊二酸尿症I型。經特殊奶粉、維生素B2、安坦等治療後,患兒病情穩定,精神反應改善。
目前我們中心的意見是:癲癇發作稀少,或癲癇完全控制時間在1年內,將利弊向交代家屬,建議接種,如果家長恐懼接種誘發癲癇發作,可以等到癲癇完全控制1年後正常接種;小於1歲的患兒,如果癲癇發作未控制,建議推遲到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7歲以上的小兒癲癇患者若癲癇未能控制,不應再補種百日咳疫苗;癲癇患兒在第一次接種後3天內出現抽搐,就不應再進行加強接種;若第一次接種後7天內出現腦病表現,也不應再進行第二次接種;患兒癲癇發作頻繁或有原因不明的逐漸進展的腦病時,建議暫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