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肉眼看到的黃疸,其本質是“膽紅素”。當體內膽紅素瀦留時,血清膽紅素增多而出現面板、粘膜或其他器官黃染的現象。所以,“黃”不一定是黃疸,如吃橘子過多出現的皮膚髮黃。
膽紅素的來源
1、衰老紅細胞的血紅蛋白:正常人血中紅細胞的壽命為100~120天,每天約1%紅細胞衰老死亡。由血紅蛋白分解而來的膽紅素約佔膽紅素來源的80%。
2、肝臟或其他組織內含血紅素的血色蛋白。
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
新生兒紅細胞數量多、壽命短(早產兒低於70天,足月兒約80天), 膽紅素產生多;肝細胞攝取和加工膽紅素的能力低下,而且排入腸道的膽紅素的又被大量重吸收――腸肝迴圈,因而新生兒容易發生體內膽紅素瀦留――黃疸,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兒黃疸”。
正常情況下,60%的足月兒可出現黃疸,而早產兒的發生率則在80%以上。如果是在生後2~3天出現黃疸、4~6天達到高峰、血清總膽紅素小於221~256μmol/L、足月兒黃疸於生後2星期內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小於17μmol/L)、早產兒3~4星期內消失、一般情況良好、稱為“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無須處理。如果黃疸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染過重、遲遲不退或退而復現等,就要考慮病理性黃疸了,需要看兒科醫生。
若胎兒出生時因頭部受擠壓,合併頭顱血腫,由於吸收過程中擴大了機體膽紅素的來源,可使得“生理性黃疸”加重,消退延遲,易致誤判“病理性黃疸”。
早產兒血清總膽紅素<256μmol/L,雖然屬於生理值,但也有可能發生膽紅素腦病,遺留終身殘疾。
黃疸屬於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應該由醫生來鑑別、診治。生理性黃疸始終是排除性診斷;生理性或病理性,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轉化的,若以猜測、碰運氣來處置,是有較大風險的。
原因
膽紅素生成較多
1、轉運膽紅素功的能力不足
2、肝細胞攝取未結合膽紅素能力差
3、肝臟酶系統發育不完善
4、排洩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黃疸症狀
生後2~3天出現,第4~5天達高峰;足月兒2周內消退,早產兒延長至3~4周。
出現過早(多數<24小時);程度重;持續時間長;退而復現或進行性加重。
血清膽紅素
1、血清總膽紅素足月兒<221μmol/L,早產兒<256μmol/L;
2、血清膽紅素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結合膽紅素<34μmol/L;
3、每日上升<85μmol/L。
4、血清總膽紅素>221~256μmol/,或達到相應日齡及相應危險因素下的光療干預標準;或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
5、血清結合膽紅素>34μmol/L。
全身情況
無症狀,一般情況良好。
有症狀,隨原發病及病情而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