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病科/感染性疾病科 主治醫師 張濤

  (一)肝病病人的飲食原則
  肝病患者的肝臟代謝功能障礙,膽汁合成和排洩異常,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另外肝臟是體內外毒素解毒、轉化的重要場所,肝病時這些功能不同程度降低。因此,肝病患者飲食要遵從以下原則:
  (1)提供的營養素組成合理,攝入量要滿足身體的需要,但又不能過度營養;
  (2)營養素的組成要有利於肝臟細胞再生和功能恢復,不能增加肝臟的負擔;
  (3)要注意食物的軟硬程度、消化的難易程度;
  (4)不同的肝病和不同的病情,飲食的成分和食入量需採用不同的方案;
  (5)禁忌食用對肝臟有毒性的食物,如酒和含防腐劑的食品等。
  (二)急性肝炎的飲食
  在急性肝炎早期,病人常有明顯的噁心、嘔吐和食慾不振,一般持續1-2周,此時病人所吃的食物往往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因此這個階段可進食以碳水化合物如麵條和粥等易消化、清淡的食品為主,適量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飲食應以病人感到舒適的量和頻次為原則,不可強求病人多進食,否則不但提供不了足夠的營養,而且會導致病人頻繁噁心、嘔吐等症狀。在飲食的基礎上給予靜脈輸液,補充葡萄糖、維生素、水和電解質,總熱量能滿足病人基本的代謝需要即可;對於基礎營養狀況較差、1周內進食極少的病人或老年病人,應給予適當的複合氨基酸;強調營養的攝入能滿足病人代謝需要即可,避免“高營養”狀態。

  在急性肝炎恢復期,病人噁心、嘔吐症狀消失、食慾明顯改善,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這些食物有利於肝細胞的再生修復。蛋白質來源可選擇大豆製品、奶、雞肉、淡水鮮魚等脂肪含量少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於植物油,飲食量要逐漸增加、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這裡特別強調的是,在急性肝炎、尤其是恢復期,大量攝入蔗糖、葡萄糖容易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反而對肝炎恢復不利;另外,急性肝炎恢復期的飲食總熱量要根據病人的運動量來調整,避免過度營養導致體重迅速增長。
  (三)慢性肝炎的飲食
  慢性肝炎的特點就是反覆出現肝臟炎症的加重和緩解,因此要根據肝臟功能的狀況來調整飲食方案。慢性肝炎的炎症活動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此時的飲食原則與急性肝炎相似。慢性肝炎的緩解期肝功能檢查接近正常,沒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此時強調均衡飲食。其具體要求是:
  1、提供適當的熱量:根據病情和身體的需要供給適當飲食,避免不足或過量,過去肝病“高熱能飲食”的觀點已經證實是不恰當的,長期高熱量飲食不但增加肝臟負擔,加重消化機能障礙,且可導致肥胖,甚至誘發脂肪肝、糖尿病,影響肝臟功能的恢復。相反,熱能攝入不足會增加身體組織蛋白質的損耗,導致、負氮平衡和免疫功能下降,不利於損傷的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因此對肝炎病人的熱能供給,要與病人的體重、病情及活動量情況相適應,個體化調整,儘可能保持熱能收支平衡,維持理想體重。一般認為臥床病人每日每公斤(理想)體重約需84~105千焦能量,從事輕度和中等活動者則分別需要每公斤(理想)體重126~147千焦和147~168千焦能量。

  2、供給充足的優質蛋白:足量的蛋白質供給可以維持氮平衡,改善肝臟功能,有利於肝細胞損傷的修復與再生。國內外研究認為,慢性肝炎病人應供給每日每公斤體重1.5~2.0克優質蛋白,成年病人每日大約需要80~100g優質蛋白質。或佔全日總熱能的15-18%。所謂優質蛋白,是指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配比接近人體的需要,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蛋白質而且能減輕肝臟的負擔。雖然從這個角度來講動物蛋白要較植物蛋白配比更合理,但對於慢性肝炎患者動物蛋白不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動植物蛋白可以各半食用,充分發揮其互補作用。
  3.供給適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應提供總熱量的50-70%,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不僅能保證慢性肝炎病人總熱量的供給,而且能減少身體組織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肝臟對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儲備、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碳水化合物應以澱粉類、膳食纖維等天然多糖食物為主,不宜過多食用蔗糖、葡萄糖、果糖等。超過身體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將轉化為脂肪積存,引起高血脂、脂肪肝及肥胖,反而增加肝臟負擔,不利肝臟功能恢復。每日大約需要供給碳水化物200~400g,以往主張“高糖飲食”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4、適當限制脂肪飲食:脂肪是三大營養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身體的必需營養素,其他食物無法代替,所以不必過分地限制。另外,攝入適量的脂肪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於慢性肝炎病人的食慾下降,經常合併膽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攝入不足,慢性肝炎患者體內不飽和脂肪酸不足、低膽固醇血癥、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比較常見。因此,慢性肝炎病人需要進食適當量的脂肪食物,過度限制脂肪是不合適的。慢性肝炎病人每日脂肪的供給量應以本人能夠耐受,又不影響其消化功能為度,烹調時用含必需脂肪酸多的植物油為主,全日脂肪供給量一般在40-60g,或佔全日總熱能的25%左右為宜。對伴有脂肪肝、高脂血症者、膽囊炎急性發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則應限制脂肪。
  5、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對肝細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實驗研究表明慢性肝炎病人血清及肝臟組織中多種維生素的含量明顯下降,臨床研究也表明慢性肝炎病人應用維生素C、E、K等有利於肝臟功能的恢復。因此,維生素常作為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藥物。儘管維生素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其需要量往往不多,體內儲存能力也有限,如果大量補充維生素大部分會通過尿液排出,這不但浪費藥品而且增加腎臟的負擔,更嚴重的是如果長期大量服用脂溶性維生素還會導致蓄積中毒,“高維生素”的觀點是不科學的。因此,補充維生素主要以食物補充為主,在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適量補充維生素製劑還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發生缺鈣和骨質疏鬆,堅持飲用牛奶或適當服用補鈣藥物是有必要的。補充維生素D有利於鈣的吸收和利用,而慢性肝炎患者維生素D在肝臟的活化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服用維生素D達不到效果,應補充有活性的維生素D3為宜。
  6、戒酒、避免損害肝臟的物質攝入:乙醇能造成肝細胞的損害,慢性肝炎病人肝臟對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加重肝細胞損害,導致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應戒酒。慢性肝炎病人肝臟的解毒能力下降,黴變食物中的毒素、食品中加入的防腐劑和著色劑等均會增加肝臟的負擔,慢性肝炎病人應避免食用上述食品。
  慢性肝炎病人應按照上述基本原則,食物的選擇要種類豐富,不應偏食,才能做到均衡飲食。食物應以容易消化、清淡、量小質精、動植物蛋白兼顧為原則。主食應以米、面等軟食物為主,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可適當進食牛肉、羊肉、豬肉、蛋類等動物性食品。不宜多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蔥、姜、蒜以及煎炸制食品。要做到少食多餐,飲食規律,切忌暴飲暴食。
  (四)重型肝炎的飲食
  重型肝炎病人很難保證充足的飲食攝入,低蛋白血癥、低血糖、低脂血癥普遍存在。飲食(或胃腸內營養)除了提供營養支援外,其重要意義在於維持胃腸道的功能、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和異位、減少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預防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發生。因此,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為病人提供適當的食物,即使不能進食的病人也應爭取通過胃腸管鼻飼的方法進行胃腸內營養。
  飲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提供充足的水溶性維生素,適當補充膳食纖維、谷氨醯胺、支鏈氨基酸等製劑。限制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或導致肝性腦病。對於存在腹水和水腫的病人應限制鹽和水的供給。飲食要少量多餐,以容易消化的軟食、半流食為主。嚴重低血糖經常發生在夜間,這對肝細胞再生極其不利,因此夜間應加餐2-3次,可適當食用蔗糖、葡萄糖或果糖含量高的食物。重型肝炎的恢復期營養支援原則與慢性肝炎相同。
  (五)肝硬化的飲食
  肝硬化是慢性肝炎的延續,營養不良的現象更為突出,肝臟功能全面受損,並出現多種併發症。因此肝硬化病人的飲食,更加強調個體化方案。
  肝硬化病人更加強調少量多餐的原則,尤其是有腹水的患者。有食管靜脈曲張的病人應進食細軟、少刺激食物,避免質硬的堅果類、粗纖維的蔬菜,避免過冷或過熱食品,進食帶刺的魚和帶骨的肉時一定要小心謹慎,要細嚼慢嚥,防止曲張的靜脈破裂大出血。有腹水時,應低鹽限液。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500mg,根據腹水的程度限制液體攝入量在500-1500毫升左右。
  對於沒有肝性腦病的肝硬化病人,可根據慢性肝炎的飲食原則提供營養素。雖然肝硬化病人普遍存在蛋白質營養不良,但其主要原因是肝功能嚴重受損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質,過度補充蛋白質飲食只會增加肝臟負擔。肝硬化病人肝糖原儲備不足、糖耐受能力下降,容易發生低血糖和糖尿病,需要特別注意評價。
  反覆發生肝性腦病的肝硬化病人,大多不能耐受正常生理需要量的蛋白質,因此應在肝性腦病發作時嚴格限制蛋白質飲食,而在肝性腦病緩解後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蛋白質攝入。可適當通過靜脈補充含有支鏈氨基酸的必需氨基酸製劑,增加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來減少蛋白質分解產能。
  (六)肝病病人如何食用“補品”
  肝病病人進食“補品”爭議較大,要正確認識和對待“補品”的作用。“補品”可分為“食補”和“藥補”兩類,但中醫的食補與藥補很難截然區分開來。中醫認為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多與溼熱有關,熱蘊藏於肝臟,導致氣機阻滯。而甲魚、人蔘、鹿茸、蜂王漿等屬於熱性,並不適合所用的肝病病人,亂服“補品”導致病情加重的並不少見。從目前營養學的角度來講,這些東西的營養價值並不比常用食物更好。因此,不可迷信“補品”和“藥膳”,盲目進補。如希望進食“補品”建議向有經驗的中醫師諮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