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病因尚不完全明瞭,可能與遺傳等有關。其特點是眼壓升高,房角始終開放,即房水外流受阻於小樑網Schlemm管系統。
組織學檢查發現的病理改變有,小樑網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變性,內皮細胞脫落或增生,小樑網增厚,網眼變窄或閉塞,Schlemm管內壁下的近小管結締組織內有斑狀物質沉著,Schlemm管壁內皮細胞的空泡減少等。
臨床表現
(一)症狀
發病隱匿,除少數病人在眼壓升高時出現霧視、眼脹外,多數病人可無任何自覺症狀,常常直到晚期,視功能遭受嚴重損害時才發覺。
(二)眼壓
早期表現為不穩定性,有時可在正常範圍。測量24小時眼壓較易發現眼壓高峰和較大的波動值。總的眼壓水平多較正常值偏高。隨病情進展,眼壓逐漸增高。
(三)眼前段
前房深淺正常或較深,虹膜平坦,房角開放。在雙眼視神經損害程度不一致時,可發現相對性傳入性瞳孔障礙。此外,眼前段多無明顯異常。
(四)眼底
青光眼視盤改變主要表現為:
1、盤凹陷進行性擴大和加深。
2、盤上、下方侷限性盤沿變窄,垂直徑C/D值(杯盤比,即杯直徑與視盤直徑比值)增大,或形成切跡。
3、眼視盤凹陷不對稱,C/D差值>0.2。
4、盤上或盤周淺表線狀出血。
5、網膜神經纖維層缺損。
早期青光眼獲得性視盤改變與正常生理性大凹陷有時不容易區分,近年來多種眼底影象分析系統,如共焦鐳射眼底掃描系統、視神經分析儀等,用於評價早期青光眼視盤改變,對盤沿面積、杯容積等有關視盤引數進行定量檢測和追蹤觀察,有助於早期發現青光眼的眼底改變。
眼底影象分析系統可對視盤進行定量測量,但在形態識別方面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尚有待改進。目前較有價值的青光眼視盤評價方法仍是高質量的同步立體眼底照相。
(五)視功能
視功能改變,特別是視野缺損,是青光眼診斷和病情評估的重要指標。典型的早期視野缺損,表現為孤立的旁中心暗點和鼻側階梯。旁中心暗點多見於5~5度範圍內,生理盲點的上、下方。隨病情進展,旁中心暗點逐漸擴大和加深,多個暗點相互融合並向鼻側擴充套件,繞過注視中心形成弓形暗點,同時周邊視野亦向心性縮小,並與旁中心區缺損匯合成象限型或偏盲型的缺損。
發展到晚期,僅殘存管狀視野和顳側視島。採用計算機自動視野計作光閾值定量檢查,可發現較早期的青光眼視野改變,如瀰漫性或侷限性光閾值增高,閾值波動增大等。
根據臨床觀察,多數青光眼患者的視盤形態學改變出現在視野缺損之前,這種形態改變和功能改變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現有視野檢查方法尚不夠敏感。近年來不少學者致力於研究更為敏感的視野檢測方法,如藍黃色視野檢查、圖形分辨視野檢查,以期發現更為早期的視野缺損。
過去認為青光眼對中心視力的影響不大,因為部分晚期,甚至僅存管狀視野的患者,中心視力仍可保留在1.0左右。然而近年發現,除視野改變外,青光眼也損害黃斑功能,表現為獲得性色覺障礙,視覺對比敏感下降,以及某些電生理指標。但這些指標的異常,不如視野變化那樣具有特異性。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一般為雙側性,但通常因雙眼發病時間不一,表現為雙眼眼壓、視盤、視野改變以及瞳孔對光反射的不對稱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