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病中心 主任醫師 李雙傑

  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臨床上分黃疸型與無黃疸型。急性黃疸型乙肝病程約2~4個月,臨床經過可分3個時期:

  (1)黃疸前期:起病可急可緩,有非特異性的感染中毒症狀如低熱、周身不適、疲乏、關節痠痛。消化系統症狀突出表現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等。

  黃疸前期可發生肝外病變和血清病樣綜合徵,表現為:關節痛和關節炎,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血管炎性病變,腎臟病變,紫癜,漿液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等。黃疸前期症狀的輕重和時間長短可有很大不同,可自數日-2周不等,也可無明顯黃疸前期,而以黃疸為首發症狀。

  (2)黃疸期:最初發現常是尿色加深,繼而鞏膜和面板黃染,1~2周內達高峰,反映血清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可有糞便顏色變淺,面板瘙癢等,肝功能轉氨酶升高。此時患兒大多熱退,消化道症狀開始好轉,食慾好轉是病情由極期開始緩解的常見標誌,體格檢查可發現肝臟輕度腫大,質軟,有觸痛和叩擊痛,少數患兒可出現有脾大。黃疸期多為2~4周。

  (3)緩解期:黃疸消退,症狀好轉,血清轉氨酶降低,多數患兒在2周~4個月內恢復。但部分病人可轉為慢性。HBV感染時的年齡是影響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圍產期和嬰幼兒時期感染HBV者中,分別有90%,和25%~30%將發展成慢性感染,而5歲以後感染者僅有5%~10%發展為慢性感染。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較黃疸型多見,症狀較症,甚至無明顯症狀,肝功能異常,但不出現黃疸。

  2、慢性乙肝:

  乙型病毒感染病程超過6個月,由急性乙肝遷延不愈而發展為慢性肝炎,或因乙型肝炎起病隱匿,待臨床發病疾病時已成為慢性。根據H BV感染者的血清學,病毒學、生物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果,可將慢性HBV感染分為:

  (1) 慢性乙型肝炎

  ①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陽性.抗-HBe陰性,HBV DNA陽性,ALT持續或反覆升高,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

  ②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陽性,HBeAg持續陰性,抗一HBe陽性或陰性,HBV DNA陽性,ALT持續或反覆異常,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

  根據生物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果,上述兩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進一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2)攜帶者

  ①慢性HBV攜帶者:多為處於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陽性者,1年內連續隨訪3次以上均顯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範圍,肝組織學檢查無明顯異常。

  ②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血清HBsAg陽性、HBeAg陰性、抗-HBe陽性或陰性,HBV DNA低於最低檢測限,1年內連續隨訪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範圍。肝組織學檢查顯示Knodell肝炎活動指數(HAI)<4< font="">或根據其他的半定量計分系統判定病變輕微。

  (3)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陰性,但血清和(或)肝組織中HBV DNA陽性,並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除HBV DNA陽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陽性,但約20%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學標誌物均為陰性。診斷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損傷。

  (四) 小兒乙肝的危害

  1.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的結果,其病理學定義為瀰漫性肝纖維化伴有假小葉形成。

  ①代償期肝硬化:一般屬Child-Pugh A級。影像學、生物化學或血液學檢查有肝細胞合成功能障礙或門靜脈高壓症(如脾功能亢進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證據,或組織學符合肝硬化診斷,但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腦病等嚴重併發症。

  ②失代償期肝硬化:一般屬Child-Pugh B、C級。患者已發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性腦病、腹水等嚴重併發症。

  亦可將代償期和失代償期肝硬化再分為活動期或靜止期。

  2.肝細胞癌:多發生於慢性肝炎及肝炎後肝硬化,82.6%的肝細胞癌患者併發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細胞癌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3.肝外器官的損傷:如乙肝相關腎炎、乙肝相關性心肌疾病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