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各種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組織感染統稱為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而甲癬(tinea unguium)特指面板癬菌所致的甲感染。
【病因】 主要由面板癬菌感染引起,其次為酵母菌和非面板癬菌性黴菌。面板癬菌包括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其中紅色毛癬菌佔首位,近來報道蘇丹毛癬菌(T.soudanense)是甲內型感染的致病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Candida)、馬拉色菌(Malassezia);其他黴菌包括柱頂孢黴(Scytalidium)、短帚黴(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等。面板癬菌可分解角質蛋白,產生侵襲性酶入侵併破壞正常組織,導致原發性甲感染。繼發性甲感染多在甲受某些因素損害後發生,多由無分解角蛋白能力的酵母菌、黴菌引起。同一病甲偶可感染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致病真菌。
甲真菌病多由手足癬直接傳染,易感因素有遺傳因素、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區域性血液或淋巴液迴流障礙、甲外傷或其他甲病等。
【臨床表現】 甲真菌病在面板癬菌病中約佔30%,而手足癬患者中約50%伴有甲真菌病,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根據真菌侵犯甲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圖11-4)、
(一)白色淺表型(superficial white onychomycosis,SWO) 致病真菌從甲板表面直接侵入引起。表現為甲板淺層有點狀或不規則片狀白色渾濁,甲板表面失去光澤或稍有凹凸不平。
(二)遠端側位甲下型(distal and later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DLSO)此型最常見,多由手足癬蔓延而來。真菌從一側甲廓侵犯甲的遠端前緣及側緣並使之增厚、灰黃渾濁,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損。
(三)近端甲下型(proxim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i,PSO) 多通過甲小皮而進入甲板及甲床。表現為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損。
(四)全甲毀損型(total dystrophic onychomycosis,TDO) 是各型甲真菌病發展的最終結果。表現為整個甲板被破壞,呈灰黃、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脫落,甲床表面殘留粗糙角化堆積物,甲床亦可增厚、脫屑。
除上述幾型外,尚有甲板內型,此型罕見。主要由蘇丹毛癬菌引起。真菌侵犯甲板全層,但不再向下發展。。無甲下角化過度或甲分離。本病病程緩慢,若不治療可遷延終生。一般無自覺症狀,甲板增厚或破壞可影響手指精細動作。偶可繼發甲溝炎,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表現。
【診斷和鑑別診斷】 根據甲變色、無光澤、增厚破損,結合真菌鏡檢陽性即可確診,必要時做真菌培養。
本病需與甲營養不良、銀屑病、扁平苔蘚、慢性溼疹等所致甲病及甲下疣、甲下腫瘤等進行鑑別。
【預防和治療】 因藥物不易進入甲板且甲生長緩慢,故治療較為困難,其關鍵在於堅持用藥。
1、外用藥物治療 常用於表淺和未累及甲根的損害。先用小刀或指甲銼儘量去除病甲,再塗30%冰醋酸溶液或3%~5%碘酊,每天2次,療程3~6個月,直至新甲生成為止;亦可採用40%尿素軟膏封包使病甲軟化剝離,再外用抗真菌製劑;8%環吡酮、5%阿莫洛芬甲塗劑可在甲表面形成藥膜,利於藥物穿透甲板。手術拔甲痛苦及損傷大,目前較少採用。
2、內用藥物治療 可用伊曲康唑間歇衝擊療法(400mg/d,分2次口服,每月服藥1周為1個療程),指甲受累需2~3個療程,趾甲受累需3~4個療程;也可用特比萘芬250 mg/d口服,指甲受累療程4周,趾甲受累療程6周。與外用藥物聯用可提高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