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體系將膝關節痛的症狀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特點及體徵等的不同而細分、歸屬為多種不同的疾病。如:脂肪墊損傷、髕骨軟化症、髕上滑囊炎、韌帶損傷、肌肉肌腱損傷、膝關節骨關節炎、半月板損傷等等。
膝關節痛的診療,對於疼痛的部位、性質、特點等的瞭解當然是診斷的重要依據,沒有正確的診斷,談不上有效的治療方法及療效。
但是,如果僅僅瞭解引起膝關節痛的直接病理變化結果,如軟骨磨損、肌肉韌帶肌腱撕裂、滑囊黏膜腫脹、關節腔積液等等,尚不足以指導膝關節痛的有效治療,或者有時甚至給出錯誤的指導資訊。
對於無菌性炎症的診斷與相應治療手段,如解熱鎮痛藥等中西藥物的服用等,儘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疼痛,但是顯然不能滿足病因治療的需要。對於軟骨磨損、硬化、變性而採取注射玻璃酸鈉的方法,也是治表不能治本的方法。導致軟骨磨損的病因沒有消除,關節軟骨的磨損及退變程序將難以阻止……
因此,有效的治療一定是依賴於深入、透徹的病因分析結果。
多年大量的單純手法治療膝關節痛的臨床實踐,使我們對膝關節痛的病因有了自己的較為透徹的、獨到的認識,也形成了我們自己獨特的手法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這個理法的核心,遵循並支援了毛泰之“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對相關疾病的“骨移位源性為主”病因理論的觀點,以膝關節力學結構異常導致系列病理變化發生為主要線索。引起膝關節力學狀態異常的具體原因可以追溯到下肢各結構、骨盆及腰的骨與軟組織的特徵性力學異常狀態。也就是說,構成腰、骨盆、下肢的每一個具體的單一的骨結構,都會在這個過程中背離自身及其與上下相關結構的位置與序列狀態規律,出現自己特定的旋轉移位形態。相關軟組織,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與之相應的病理狀態。
正是這些異常的力學因素導致下肢關節發生包括無菌型炎症在內的一系列病理變化,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相應關節的結構與功能,作為人體最大承重關節的膝關節首當其衝。
治療的途徑,也是從改善這些導致膝關節痛等系列症狀的相應結構的異常力學狀態下手。
這裡面,腰椎、骨盆、股骨、髕骨、脛腓骨、跖跗骨等骨結構,腰椎間各關節、腰骶、骶髂、髖、膝、踝、脛腓等關節都幾乎無一例外地參與其中,其序列與力學狀態的異常是其中重要的病理性影響因素。
腰椎會旋轉、移位,這個大家已經再熟悉不過了;骨盆呢?會發生各種型別的旋移,這個大家也開始比較瞭解了,但是骨盆旋移怎樣對膝關節發生影響卻是需要深入研究、明確的課題;髖關節呢?股骨會出現旋轉、移位的情況嗎?從這裡開始,大家可能關注得就不大夠了;髕股關節的對合呢,大家有沒有注意?髕骨的位置在哪裡,是靠上靠下還是偏左偏右?脛股關節呢?是正常範圍的旋轉嗎?腓骨的位置是靠前還是靠後,有上下的移動嗎……陰陽腳到底是什麼因素引起的,是骨盆?是髖?是股骨?還是因為脛骨的旋轉……膝關節痛究竟與上述狀況有沒有關係,有何具體聯絡,大家可真的要花些時間來琢磨了。
曾經有網友問膝關節錯位的型別,把上述提示的內容弄通搞明白,答案就會水落石出了。
判斷異常的結構序列與功能狀態,當然首先必須瞭解並建立起正常和異常狀態下的軟硬結構力學模型。
骨結構序列狀態異常,必然同時或先後與相應軟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狀態發生關係,兩者密不可分。
軟組織,肌肉、筋膜、韌帶,僵硬攣縮與骨結構的移位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這同樣是需要明晰的問題。這可是涉及“骨肉分離”的大問題啊。病因診斷要弄明白這些,治療手法的選擇同樣要搞清楚軟組織手法與正骨手法究竟是何關係。理筋與正骨永遠都不是對立的關係。
在膝關節痛的診療中,大多數情況下,不同部位的疼痛與相應軟組織的狀態異常有著直接的關係。而軟組織的異常背後,或先或後,或相伴發生的,是骨結構的位置與序列狀態異常。
從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所需要的主導和/或支援條件而言,在骨與軟組織發生異常狀態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或先後發生著神經、血管等結構與功能的異常狀態。有時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是膝關節痛的根本主導因素。但是更加深入的分析之後,又會赫然發現,怎麼病因又回到骨結構上面來了呢?
上述因素中的先後、因果、主從關係,會因具體病情而不同。紛繁複雜的致病因素,需要醫師們冷靜、細緻地條分縷析。
遵循上述的思路,結合患者年齡、性別、體質等具體的狀況,進行精確、具體的軟硬病理狀態分析,採取明確、具體、針對性的手法治療手段,患者各種型別的膝關節痛出現速效、甚至特效的治療結果,也就成為必然、成為常態。
業內人士常常將中醫整體觀引為自豪。希望在臨證涉及到具體的膝關節疼痛的問題時,不會把這一優勢給拋諸腦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