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意不盡感是指大便時有大便排不乾淨,解完大便後又想大便的感覺。
1、腸道炎症及功能性疾病
(1)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原因不明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病變從直腸開始,可遍及整個大腸,輕度患者可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感、粘液便等。腸鏡檢查有助於診斷。
(2)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是腸道功能性疾病,本病臨床可分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便祕型腸易激綜合徵、混合型腸易激綜合徵及不定型腸易激綜合徵。部分患者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一日5~6次,甚至10餘次,並常有排便不盡的感覺,患者還可出現腹痛、腹脹等症狀,腹痛通常在排便後減輕。
(3)細菌性痢疾
慢性細菌性痢疾是由於感染痢疾桿菌引起的慢性腸道炎症,病變通常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患者可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感及裡急後重、粘液膿血便等。
2、肛門直腸腫瘤
(1)直腸癌
直腸癌是起源於直腸的惡性腫瘤,病理多為腺癌,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感,粘液血便等。多數直腸癌肛門直腸指診可觸及,表現為可捫及直腸內質地堅硬、表面不光滑、不活動的腫塊,指套染血。直腸鏡及纖維結腸鏡下可直接觀察病變,並取組織行病理學檢查。
(2)肛管癌
肛管癌是起源於肛管的惡性腫瘤,病理上大致分為上皮細胞腫瘤(如鱗狀上皮癌、基底細胞癌、腺癌等)、非上皮細胞腫瘤(如肉瘤、淋巴瘤等)和惡性黑色素瘤,主要以鱗狀上皮癌為主。本病早期不明顯,進展期的臨床表現類似直腸癌,也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感、粘液膿血便、糞便變細等,但患者常伴有肛門疼痛,大便後更明顯。
(3)大腸類癌
大腸類癌又稱嗜銀細胞瘤,發生於腸粘膜腺體的嗜銀細胞,這種細胞呈嗜鉻性,大部分大腸類癌無症狀,有症狀時,常見輕度便血,系腫瘤穿透其表面粘膜形成潰瘍或糜爛所致,也可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感、便祕、腹瀉及肛門直腸疼痛等,當腫瘤增大時,可出現腹脹、腹痛等腸梗阻症狀。直腸類癌直腸指診腫瘤多位於直腸前壁或側壁,早期多呈0.3~0.5cm圓形或橢圓形結節,位於粘膜下,表面粘膜光滑完整,色澤較正常粘膜蒼白,質略硬無壓痛並易推倒。腸鏡下呈黃色或棕黃色。鋇灌腸可見息肉樣腫物或類似結腸癌環狀面的蘋果核樣改變。
3、肛門直腸及盆底疾病
(1)內痔
內痔是位於肛門齒線以上,無肛管面板所覆蓋由粘膜下痔內靜脈叢擴大麴張所形成柔軟的靜脈團。內痔多位於KC位3、7、11點處,根據內痔組織的病理變化不同,分為血管腫型、纖維化型、靜脈曲張型。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時出血,但痔核較大時,可脫出肛外,並可出現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排便困難等情況。
(2)直腸粘膜內脫垂
直腸粘膜內脫垂是指在排便過程中近側直腸腸壁全層或單純黏膜層折入遠側腸腔或肛管內,不超出肛門外緣,並在糞塊排出後持續存在者。本病臨床表現為排便不盡感、排便阻塞感、肛門墜脹、便次增多,有時還可出血粘液血便,腹痛、腹瀉,排尿異常等症狀。肛門指診可見直腸下段粘膜鬆弛或腸腔內粘膜堆積。肛門鏡診斷能夠看到直腸粘膜鬆弛向下脫垂,塞滿腸腔而不易看到腸腔開口。
(3)肛竇炎
肛竇炎引又稱肛隱窩炎,是指肛門齒線部的肛隱窩炎症性病變。臨床表現為裡急後重、排便不盡感、肛門疼痛,肛門灼熱感及肛門墜脹感等,肛門指診括約肌緊張,肛竇及肛乳頭觸痛,肛門鏡下見肛竇、肛乳頭充血和紅腫。
(4)直腸前突
直腸前突即直腸前壁突出,亦稱直腸前膨出。為出口阻塞綜合徵之一,患者直腸陰道隔薄弱直腸壁突入陰道內。本病臨床表現為大便排出困難、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感及肛門墜脹等。直腸指診可觸及肛管上端的直腸前壁有一圓形或卵圓形突向陰道的薄弱區,用力排糞時突出更明顯。排糞造影可見到直腸前壁向前突出,鋇劑通過肛管困難。前突的形態多為囊袋狀;如合併恥骨直腸前肌病變,則多呈鵝徵。
(5)會陰下降綜合徵
會陰下降綜合徵是指患者在安靜狀態下肛管位於較低的水平,而在用力排糞時,會陰下降,低於坐骨結節水平。本病臨床表現為排糞不盡感、糞便排出困難、排糞時肛管努掙、會陰部疼痛,有時也可有粘液血便及粘膜及痔核脫出肛外。視診肛管可位於正常位置或骨盆骨性出口之下1.0cm,但囑患者蹲位肛門努掙時,則可見肛管下降超過2.0cm以上甚至超過坐骨結節水平。直腸指檢,在靜止期的肛管擴張力減退,囑患者做隨意收縮時,肛管收縮力明顯減弱。肛門鏡檢查,可見直腸前壁粘膜堆積,堵塞鏡端。肛管測壓,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均可降低。排糞造影靜態相顯示會陰輕度下降及少量直腸前壁膨出;力排相可見整個會陰下降3.5cm,尤以後部為甚。除顯示盆底位置異常低下外,尚可發現其他一些病變,如直腸前膨出、脫垂等。
(6)恥骨直腸肌綜合徵
恥骨直腸肌綜合徵是一種以恥骨直腸肌痙攣性肥大,致使盆底出口處梗阻為特徵的排糞障礙性疾病。組織學改變為恥骨直腸肌肌纖維肥大。本病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大便排出困難、排糞時間過長、大便變細、有排糞不全感,部分患者排糞時肛門或骶區疼痛、精神常較緊張。直腸指診示肛管張力增高,肛管明顯延長,恥骨直腸肌明顯肥大、觸痛,有時有銳利邊緣。肛管壓力測定示縮窄壓均增高,提示有異常排糞反射曲線,括約肌功能長度顯著增加,可達5~6cm。氣囊逼出試驗示50ml或100ml氣囊均不能自直腸排出,正常時5min內排出。盆底肌電圖示恥骨直腸肌有顯著反常肌電活動。結腸傳輸功能檢查有直腸內瀦留。排糞造影示各測量資料尚正常,但排糞時肛管不開,在靜止及用力排糞時均有“閣樓徵”。
(7)盆底痙攣綜合徵
盆底痙攣綜合徵是指用力排便時,盆底肌肉收縮而不能協調鬆弛,導致大便排出困難的一種功能性疾病。本病臨床表現為排便不規則,便次少、每2~3天排便一次,大便排出困難,有排便不全感,肛門疼痛等。直腸指診肛門括約肌緊張,肛管直腸環後發硬,有觸痛。排糞造影示排便時肛直角不增大,恥骨直腸肌壓跡加深,肛管開放差,盆底水平無下移。肛門測壓肛管靜息壓和收縮壓均正常,存在直腸肛門抑制反射。盆底肌電圖表現為靜息時輕微電活動,排便時電活動銳增。
(8)內括約肌失弛緩症
內括約肌失弛緩症是指排便時肛門內括約肌不能協調地舒張,引起排便障礙的一種肛管直腸功能紊亂性疾病。本病臨床表現為無痛性排便困難、便意淡漠或無便意、大便乾燥、或會陰部墜脹不適等,有時也會出現排便不全感。直腸指診肛門內括約肌彈性增強,有觸痛,肛管壓力增高,甚至指尖進入肛管困難,直腸內有較多大便。排糞造影表現為 除力排相有會陰下降外,其餘各項測量均在正常範圍,並可觀察到肛管不開放,直腸頸部呈對稱性囊性擴張,肛管直腸交界處“蘿蔔根”樣改變,靜息相見直腸擴張明顯,鋇劑不能完全排出。肛門壓力測定靜息壓明顯高於正常,直腸內括約肌抑制反射幅度下降,表現為氣囊擴張直腸時,肛管壓力下降不明顯或上升。患者直腸最大耐受量明顯升高。盆底肌電圖顯示內括約肌的放電頻率和放電間隔,以及擴張直腸時有無電節律抑制對診斷本病有重要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