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係指每個單位內骨組織數量減少。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診斷標準,基於雙能X線吸收法測定:骨密度值等於或低於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一個社會性的健康問題,低骨密度是骨質疏鬆骨折的一個主要因素。
人的骨密度在20~30歲之間達到骨量峰值,而此時絕大多數婦女正值妊娠及哺乳期,是生育年齡婦女體內激素環境變化最大的兩個時期。在這種起伏波動的激素環境中,發生著鈣從母體到胎兒、嬰兒的轉運和再分佈。這些生殖活動帶來的骨礦消耗可能會影響到絕經前骨量的積累和圍絕經期的骨丟失。隨著醫學的發展,妊娠與哺乳骨鈣代謝日益被關注。現將其近年與骨質疏鬆有關研究狀況綜述如下。
1、妊娠期孕婦體內鈣代謝調節
妊娠期,尤其妊娠晚期由於胎兒骨骼的迅速發育,從母體吸收鈣逐漸增加,從而促使母體產生一系列變化以調節鈣代謝,腸道對鈣吸收增加,迴圈中的增加,促進母體腸道對鈣的吸收顯著增加。
妊娠期鈣吸收後的分佈途徑主要包括:
⑴骨鈣穩態的調節:
血清中降鈣素的升高升有利於保護母體骨骼以防過度鈣吸收。早期的研究表明在妊娠期血清甲狀旁腺素(PTH)升高,最近的縱向研究表明血清完整PTH濃度在妊娠期無升高,與非妊娠期相比降低或無顯著改變。
⑵母體與胎兒之間鈣的調解:
研究表明,胎兒生長髮育需要大量鈣質靠母體供給,如果母體鈣供給不足時,體內鈣缺乏,再加上維生素D的不足,血鈣水平必然降低,繼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動員骨鈣,使骨吸收增多,以滿足胎兒需要和維持母體血鈣的生理水平;另外,孕婦本身成骨作用降低,保證血鈣的正常水平。
血清PTHrP水平升高,其作用可能與胚胎分化、維持母體胎兒間鈣傳遞、促進胎兒骨骼發育、發動分娩及泌乳有關,但是其來源不清楚。胎兒低血鈣與母體低血鈣、及高降鈣素濃度有關。
母體低甲狀旁腺功能狀態可使胎兒甲狀旁腺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新生兒高鈣血癥。母體高甲狀旁腺功能狀態可造成胎兒血漿甲狀旁腺素升高,使胎兒骨吸收增加。近幾年研究表明,妊娠期母體血清白蛋白的下降及鈣結合蛋白的減少使血清總鈣下降,而具有生理活性的血清離子鈣濃度無顯著性改變。這反映了母體的適應性變化。
⑶尿鈣的排出增加:
反映了鈣吸收的增加及妊娠期血容量擴大後的腎小球濾過率的增加。
2、哺乳期產婦體內鈣代謝
哺乳期腸道鈣吸收比妊娠期降低,尿鈣的排出比妊娠期及非妊娠期都顯著降低。
⑴骨鈣穩態的維持及調節:
大量資料表明,哺乳期的鈣源丟失大於骨吸收增加。哺乳6個月骨礦物質丟失超過7%,骨丟失率比絕經後還高,這種骨丟失甚至可以導致罕見的骨折。哺乳期骨鈣釋放入血不一定完全受鈣調激素的調節,血清中PTH、濃度與非妊娠期沒有不同。低雌激素高PTHrP濃度及泌乳素可能對增加骨吸收起到一定作用[1]。
⑵乳汁中鈣的調節:
近來動物模型研究表明某些細胞因子增加,可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例如在低雌激素情況下可以誘導IL-6生成增加,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成骨細胞活性降低,雌激素降低所誘導的骨吸收增加,保證了產婦在飲食鈣不足的情況下乳汁中鈣的濃度以滿足嬰幼兒對鈣的需求。
哺乳期骨丟失與絕經後骨丟失不同,哺乳期骨丟失是短暫的。哺乳停止後,隨著月經復潮,腸道鈣吸收的增加,尿鈣排出減少,丟失的骨量在產後一年內可恢復,即使在此期再次妊娠。研究表明補充鈣劑在哺乳期對乳汁鈣濃度及骨礦物質無影響,僅見尿鈣排出增加。
3、妊娠和哺乳期維生素D對胎兒及嬰兒骨骼系統發育的影響
有關妊娠期及哺乳期母體體內維生素D水平的研究,近年來倍受關注,並有研究指出[1]維生素D可能影響功能胎兒骨骼系統以及其他系統的生長髮育,這種影響可能持續至新生兒及以後的生長髮育,對於妊娠及哺乳期補充維生素D對孕婦及胎兒及新生兒的益處及是否有不良影響,目前尚未見相關報道。
一項[1]研究對一組孕婦晚期測定體內維生素D水平,其中78%(466)新生兒出生時測定維生素D水平,74%的新生兒9個月時再次測定血維生素D濃度,其中30%(178)9歲時再次測定體內血維生素D濃度,結果顯示母體血維生素D濃度大於75nmol/L時則不會影響新生兒出生時體重、神經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的發育。其遠期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另一項研究[2]顯示母體維生素D缺乏將會增加分娩低出生體重兒及新生兒維生素缺乏病發生的風險,並增加孕婦子癇前期的發生率,上述研究使得在妊娠開始就監測母體維生素D,並按需補充及調節成為必要。
4、妊娠對骨量的影響
骨鈣儲備從胚胎期就已經開始,一般到30歲以前完成骨鈣的儲備,通常25歲以後的成熟婦女骨密度已達峰值,妊娠對骨量的影響並不明顯。但對年輕的未達峰值骨密度的婦女,與妊娠有關的骨質疏鬆可能與維生素D缺乏、低鈣飲食和PTH濃度升高、孕期長期缺乏戶外適當活動、用皮質類固醇類激素、鎮靜藥物以及抑制宮縮的保胎藥物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的病理因素有關[3],妊娠本身不是低骨量或骨折的危險因素。近年來幾項研究顯示,多次妊娠的女性的骨丟失少於未曾妊娠。
5、哺乳對骨量的影響
多年來骨量與哺乳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哺乳期鈣從骨中的動員比妊娠期多,其程度取決於乳量的多少和哺乳期限的長短。一些橫斷面研究表明哺乳與骨密度正相關,沒有增加骨折的風險性[6]。哺乳3個月與骨丟失無顯著相關,丟失的2%股骨幹或脊柱骨礦物質在產後6個月完全恢復。
總之,妊娠與哺乳引起的激素與供求改變對骨代謝的影響是必然的,通過增加孕期及哺乳期鈣的補充,以及監測孕期維生素D水平,根據情況調整維生素D對妊娠及哺乳期的母體骨骼健康作用是肯定的。
妊娠本身不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妊娠與哺乳對骨代謝的近期及遠期影響研究結果目前仍存在不一致,目前關於妊娠與哺乳與骨質疏鬆的研究仍缺少多中心,大規模,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有待於通過進一步對妊娠及哺乳對骨代謝近期及遠期的影響的研究,為如何調節妊娠及哺乳期骨穩態提供充分有利依據,指導母嬰近期及遠期骨骼健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