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肝臟的良性腫瘤,以肝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常見,根據Adam等統計佔肝良性腫瘤的84%。好發於女性,為男性的4.5~5倍。多見於30~60歲。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偶然在體檢中發現。巨大腫瘤可壓迫周圍臟器引起上腹部脹痛不適等相應症狀,並因肝臟張力升高,有肝破裂的危險,腫瘤破裂可引起肝臟出血。肝海綿狀血管瘤90%為單發,10%為多發。直徑從2mm到20cm不等,超過5cm者稱巨大海綿狀血管瘤。
肝海綿狀血管瘤是由充滿血液、擴張的血竇組成,血流緩慢,主要是由肝動脈供血,所以通過選擇性肝動脈插管,栓塞劑經肝動脈進入瘤體後,填充並長期滯留其中,形成血栓,血栓機化、纖維化可使腫瘤轉變為纖維瘤樣結構,使病理血竇閉塞,起到永久性栓塞作用,同時某些栓塞劑還可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周圍組織壞死,血液有形成分崩解淤積。
致使腫瘤內血竇廣泛性阻塞和主要供血動脈繼發性血栓形成,最終達到瘤體縮小或瘤腔閉塞,臨床症狀緩解,並可避免發生破裂出血的危險。對於瘤體或病變範圍較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可分次栓塞,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率。TAE不能徹底去除血管瘤,長期隨訪可發現部分腫瘤供血動脈再通或側枝迴圈建立,腫瘤可再增大,臨床症狀復發,這時可重複栓塞。
目前臨床上治療肝血管瘤應用的栓塞劑主要是單純碘化油(LP)和平陽黴素(PYM)。LP系液性外周栓塞劑,具有良好的不透X線性和腫瘤趨向性,同時還可作為藥物載體。
Hoevels等研究發現正常肝臟對LP有很快的清除能力,平均半衰期約2天,而CHL是由許多擴張的血竇腔組成,缺乏正常的血管、膽管和肝細胞,限制了的分解和廓清。PYM是由平陽鏈黴菌產生的博萊黴素類抗腫瘤抗生素,是一種溫和的血管硬化劑,具有抑制異常內皮細胞增生和破壞內皮細胞結構的功能。
瘤內注射PYM可迅速抑制內皮細胞增殖,促使血管瘤退化。具有破壞組織血管的作用,醫學上稱之為祛血管作用。PYM長期聚積在CHL異常血竇內,區域性PYM濃度高、長期緩慢釋放,破壞腫瘤血管內皮細胞,使瘤體鈣化和纖維化,達到治療的目的。
TAE治療CHL經過30多年的發展,技術越來越高明,特別是由於微導管的應用,超選技術進一步提高;介入器材越來越先進,使操作變得更簡單和快捷,對血管的損傷也進一步減小;更多更好的栓塞劑被發現和使用,使療效更顯著,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降低,術後各種不良反應變得更輕。這一些,使得TAE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CHL的治療中,它能有效緩解甚至消除CHL病人的各種症狀和體徵,適應症寬,安全,對病人身體損傷小,術後恢復快,病人樂於接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