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醫學科 住院醫師 張鵬程

  為便於臨床康復治療,骨折康復大致以時間劃分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癒合期(後期)兩個階段。

  一、骨折固定期(早期)

        持續腫脹是骨折後致殘的主要原因,早期康復治療重點是消除腫脹,控制疼痛。

抬高肢體:

肢體遠端必須高於近端,近端要高於心臟平面。

主動運動:

主動運動是消除水腫液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費最少的方法。

  1、患側上肢未被固定關節的各個運動軸上的主動活動,必要時給予助力。每次10min左右,每天數次。注意逐漸增加活動強度,以免影響骨折端的穩定。上肢應注意肩關節外展、外旋、手功能位。

  2、當骨折復位基本穩定,軟組織基本癒合時,進行固定部位肌肉有節奏的等長收縮練習,以預防廢用性肌萎縮,並使骨折端對合有利骨癒合。每次練習10min左右,每天數次。

  3、關節內骨折應儘早開始功能鍛鍊,這可促進關節軟骨面的修復塑形,也可減輕關節內粘連。一般在固定2~3周後,進行損傷關節主動運動或被動運動。

  4、健肢和軀幹應儘可能維持其正常活動,以改善全身狀況,防止合併症發生。

物理療法:

作用:減輕腫脹疼痛,改善血液迴圈,促進骨痂形成,減輕粘連、軟化瘢痕。

  1、超短波:

患部對置,骨折1周內無熱量,1周以後微熱量,每次10~15min。可在石膏外進行,但有金屬內固定物時禁用。

2、紫外線:

骨折區域性,亞紅斑量或紅斑量,每天或隔天1次,3~5次為1療程。如區域性石膏固定,可在健側相應部位照射。

3、磁療:

選用脈衝電磁療法,患肢位於環狀磁極中,或採取患區對置法,每次20min,每天1次,20次為1療程。

4、超聲波:

適用於骨折延緩癒合的患者。骨折區域性接觸移動法,0.5~1.0W/M2,每次5~8min,每天1次。

5、石蠟療法:

適用於骨折癒合後,盤蠟法,溫度42℃,每次30min,每天1~2次。繼蠟療後進行關節被動或主動運動,有利於肢體功能恢復。

6、水療:

適用於骨折後期的功能鍛鍊,可選用水中運動或漩渦浴等。

7、按摩:

在骨折部位近心端,使用向心性手法進行按摩。

  二、骨折癒合期(後期)

        治療目的是消除殘存的腫脹,軟化和牽伸纖維組織,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增強肌力及訓練肌肉的靈巧度。

物理治療:

蠟療、紅外線、短波、熱敷促進血液迴圈,改善關節活動範圍;碘離子匯入軟化瘢痕,鬆解粘連。

按摩:

繼熱療後進行,並著重於深推和按壓,以牽伸粘連纖維及消除殘存的腫脹。與早期相比,後期的治療手法應增強,通過按摩可減輕疼痛。揉捏和摩擦引起肌肉內的活動,有助於牽伸粘連以獲得更大的運動範圍。

運動鍛鍊:

根據骨痂形成及內固定牢靠程度,開始主動運動。

  1、助力運動和被動運動:

肢體去掉石膏之初難以自主活動,可採用助力運動,隨著關節活動範圍改善可減少助力。對嚴重的組織攣縮及粘連進行主動運動及助力運動無效者,可採用被動牽伸或關節鬆動術,但牽伸應平穩、柔和,不應引起明顯疼痛和腫脹。切忌暴力,以免造成組織新的損傷。

2、主動運動:

受累關節進行各活動軸方向的主動運動。運動幅度應逐漸增大,在患者耐受範圍內進行,每天數次,每次約30min。

3、肌力和耐力練習:

肌力為1級時(MMT),可採用低頻脈衝電刺激,被動運動、助力運動等方法。肌力為2~3級時,以主動運動為主,助力運動為輔。做助力運動時,助力應小,以防止被動運動代替了患者自主練習的主動運動。肌力達4級時,應進行抗阻運動練習,以促進肌力最大限度的恢復。

支具和矯型器的應用:

閉合式骨折應用支具既能穩定手骨折部位,又提供功能活動,有利於骨折斷面的接觸,促進更多骨痂生成。

但骨折部位上下關節長時間的穩定製動對骨癒合是有害的。當關節攣縮嚴重時,為維持治療效果,可在治療間歇期內用支具或矯型器固定患肢,以減少纖維組織的彈性回縮。隨著關節ROM的改善,支具和矯型器也應做相應的調整。

作業療法:

根據骨折後患者具體的功能障礙,從日常生活活動、手工操作勞動和文體活動中選出一些有助於患肢功能和技能恢復的作業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