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內科 主任醫師 張正元

目前,由於社會工作壓力、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泛酸、燒心、胸骨後疼痛、灼熱等為主要症狀的食管炎症性病變,內鏡下表現為食管粘膜的破損,可見食管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纖維化等。

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先決條件是胃內容物越過下食管括約肌(LES)反流至食管內,而食管本身不能將反流物儘快的清除,造成胃內容物在食管內的長時間滯留,胃內容物中的損傷因素如胃酸、膽汁酸、胃蛋白酶等對食管黏膜的損傷而導致反流性食管炎。部分患者亦可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Barrett食管,甚至食管腺。

  1、中醫病名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反酸,燒心,嘔吐,反胃,吞嚥困難,吞嚥痛,胸痛,部分患者會出現咽部不適如異物感、棉團感、堵塞感,咽喉炎,聲嘶,咳嗽,甚至哮喘等。祖國醫學並無食管炎之病名,根據其臨床症狀當屬中醫。

  2、病因病機

肝主疏洩,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故可見吞酸,噯氣,欲嘔,口苦,納呆,胸脅脹滿等症。又有《壽世保元吞酸》雲:“飲食入胃,被溼熱鬱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說明飲食不節,可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常,可致飲食停滯,溼熱內生,土壅木鬱,肝胃鬱熱,故可見吞酸,暖氣,胃脹等症。再有《醫學心法

吞酸》中雲:“蓋寒則陽氣不舒,氣不舒則鬱而化熱,熱則酸矣。

  3、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老師認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措施,如睡眠時抬高床頭15~500px,控制脂肪、巧克力、茶、咖啡等會降低LES壓力的食物的攝入,並禁菸禁酒,避免睡前3小時飽食或餐後立即臥床等方法,對於情志不暢的患者應勸其放鬆心情,並適量運動,均有益於本病的好轉。

  (2)辨症論治

  老師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根據多年臨症經驗,辨症論治,總結以下常見的四型,辨症論治,效果頗佳。

  肝胃鬱熱症

症見燒心,嘈雜泛酸,噯氣,嘔吐,口苦口乾,或喜涼飲,或煩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此肝熱犯胃,胃失和降,當治以清肝瀉熱,和胃降逆,左金丸和化肝煎加減。

以苦寒之黃連瀉火,少佐辛熱之吳茱萸,一寒一熱,以熱藥反佐制約黃連之寒,且吳茱萸入肝降逆,以使肝胃和調。予貝母於散結中求疏鬱,白芍養肝柔肝,厚朴、枳實、陳皮理氣,熱甚者加蒲公英、梔子以清肝瀉熱。泛酸明顯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抑酸護胃;噯氣多者,加旋復花、代赭石;若肝熱移腸,大便乾結者,加決明子、大黃等清肝瀉熱通便之品。

  肝胃氣滯症

  症見反酸,噯氣,胸悶,脘脅脹痛,或因情志不暢而加重,或喜太息,納呆,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脈弦或細。此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氣上逆,當治以疏肝解鬱,行氣和胃,柴胡疏肝散加減。以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枳殼、川芎、香附,增強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效,使肝氣條達,氣血通暢,氣機得疏得暢。或加鬱金以加強疏肝解鬱,氣鬱化熱者加梔子、丹皮、蒲公英等以疏肝氣洩熱。因肝乃體陰而用陽之髒,故調氣之品應不宜過於香燥。

  氣虛痰阻症

症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或咽中不適如異物堵塞感,或反胃嘔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弦滑或虛。此胃氣虛弱,痰濁內阻。當治以益氣和胃,降逆化痰,旋覆代赭湯加減。

旋復花下氣消痞,代赭石重鎮以降逆為主藥,陳皮、法夏化痰和胃,人蔘、甘草、大棗扶正益胃,若胃氣不虛,則去參、草、棗,以免壅滯氣機。若痰溼明顯,可加茯苓、浙貝等,兼熱像者加黃芩、竹茹等以洩胃熱。老師認為,此型臨床上最為多見,用上法治療,屢用效佳。

  胃陰虧虛症

症見胸骨後隱痛或隱隱灼痛,口咽乾燥,不喜飲,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而數。此肝鬱日久,熱傷胃津,胃絡失養,胃失和降,治當滋陰益胃,生津和胃,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生地、麥冬以養陰清熱,生津潤燥,為甘涼益胃之上品。北沙蔘養陰生津,以加強生地、麥冬益胃養陰之力。芍藥、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津傷陰虧明顯者,加蘆根、烏梅、天花粉等以生津養液;大便乾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苦杏仁、瓜蔞仁等以潤腸通便;氣滯明顯者加佛手,行氣而不傷陰;疼痛較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止痛而不化燥。

本病病機為肝胃不和,脾胃升降失常,氣機不利,故治療當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為主要原則。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肝乃“升降發始之根”,而胃以降以通為順,故治療當根據其升降狀態來調理全身氣機。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臨床用藥又當潤燥兼顧,不宜溫燥太過,多用辛散化溼之品以化脾溼,兼加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共達化溼而不溫燥,溫燥而不助溼之效。

且本病多反覆發作,後期多虛實夾雜,見脾胃虛損之本,氣滯、痰阻、血瘀等之標,故應在補益脾胃的同時,兼加行氣活血,使標本兼顧、補而不滯。臨床變症頗多,故治療並不能拘泥於上述幾型,而當審症求因,隨症加減,靈活運用,當有良效。

  (3)西醫治療

胃液及膽汁反流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LES壓力降低、食管廓清能力下降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故老師臨床上常運用中西結合方法治療本病,西藥多用抑酸劑(如質子泵抑制劑)及胃粘膜保護劑以抑酸護胃。

小劑量抑酸劑對於胸骨後及上腹部的燒心、灼熱感能很快起到抑制作用,必要時配合促進胃動力藥以增加LES壓力、改善食管蠕動功能、促進胃排空,從而減少胃內容物的反流,每可提高療效,且中西醫結合治療更降低了西藥單獨使用的副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