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退行性變、伴軟骨下骨及關節邊緣新骨形成的慢性關節疾病。骨關節炎在老年人群發病率較高,可表現為全身多處關節受累,其中以髖關節和膝關節最為常見。其典型症狀為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出現關節的畸形。典型的關節X線片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或消失,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增生。因此地方傳統習慣將骨關節炎稱為“骨質增生”或“老年性關節炎”。
根據骨關節炎病情的進展,骨關節炎可分不同階段,不同期治療側重點各不相同。臨床上常將骨關節炎分成輕度、中度及重度(或早期、中期及晚期)三期。早期關節炎僅表現為膝關節不適,休息後即緩解,X線無明顯改變,或僅有輕度軟骨下骨硬化。中期骨關節炎表現為膝關節持續性疼痛,活動後或上下樓梯時加重,壓痛明顯; X線片上可見增生的骨贅,關節間隙出現狹窄,多為不對稱性狹窄。晚期骨關節炎表現為膝關節明顯疼痛,休息後常無緩解,伴有活動受限,可併發畸形,X 線片可見關節周圍有明顯的骨贅形成,或可見遊離體,關節間隙明顯狹窄,甚至消失。
對於早期骨關節炎,首先建議規律適度的體育鍛煉,如走平路、游泳、騎慢車等,減少爬山、爬樓及下蹲等可能磨損關節的運動。對於體重較大的病人,要積極減輕體重。同時開始口服對乙醯氨基酚類藥物,如果對乙醯氨基酚藥物治療無效,說明病情已開始向中期進展。
對於中期骨關節炎,首先考慮口服非甾體抗炎藥,以緩解關節疼痛、減輕炎症反應。同時加用保護軟骨的藥物,包括氨基葡萄糖及軟骨素。對於膝關節骨關節炎急性腫脹期,可以在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以控制症狀,但是每年注射次數不應超過三次。對於慢性中期骨關節炎,可以在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但對注射後疼痛無緩解的患者,說明病情已開始向晚期進展。
對於晚期(重度)骨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時,要積極考慮手術治療。目前效果最佳的手術方式即為關節置換手術,其他手術方式如關節融合手術等效果較關節置換術相差較大,已不在臨床廣泛使用。關節置換手術的目的是緩解患者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恢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生活。對於老年人來說,積極的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恢復其日常生活,避免因疼痛及活動障礙導致患者扶拐或坐輪椅,有效減少因缺乏運動導致的心肺功能障礙及精神問題發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關節置換技術已十分成熟,臨床上目前採用的微創技術,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非常少,術後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三月之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及功能。至於人工假體使用壽命,目前進口關節多為20-30年,能滿足60-70歲患者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行關節置換手術之後,患者仍需要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包括關節活動度及周圍肌力的鍛鍊等,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