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洩減少所引起的一種晶體性關節炎。
臨床表現:常在夜間突然發作的單關節或腫痛,疼痛於24―48小時達到高峰,可伴有發熱、頭痛、噁心、心悸、寒戰、不適等全身表現及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後期可在關節及關節周圍形成痛風石。痛風石除在關節、肌腱及其周圍沉積外,還可在腎臟沉積,並可發生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等,嚴重者可出腎功能不全。痛風常與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病以及心腦血管病伴發。
如何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血尿酸水平、查詢尿酸鹽結晶和影像學檢查。
如何治療:
1、一般治療
⑴飲食控制:痛風患者應採用低熱能膳食,保持理想體重,同時,避免高嘌呤食物。含嘌呤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動物內臟、沙丁魚、蛤、蠔等海味及濃肉湯,其次為魚蝦類、肉類、豌豆等,而各種穀類製品、水果、蔬菜、牛奶、奶製品、雞蛋等含嘌呤最少。嚴格戒飲各種酒類,每日飲水應在2000ml以上。
⑵避免誘因:避免暴食酗酒、受涼受潮、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穿鞋要舒適、防止關節損傷、慎用影響尿酸排洩的藥物,如某些利尿劑、小劑量阿司匹林等。
⑶防治伴發疾病:同時治療伴發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等。
2、急性發作期: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負重。暫緩使用降尿酸藥物,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動,延長髮作時間或引起轉移性痛風。可使用的藥物非甾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秋水仙鹼。
3、間歇期和慢性期:旨在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降尿酸藥物分為兩類,一類是促尿酸排洩藥,如丙磺舒、苯溴馬隆,另一類是抑制尿酸生成藥,如別嘌醇,非布司他。為防止用藥後血尿酸迅速降低誘發急性關節炎,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至治療量,生效後改為維持量,長期服用,使血尿酸維持在327µmol/l(5.5mg/dl)以下。此外為防止急性發作,也可在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的同時,預防性服用秋水仙鹼或使用非甾類抗炎藥。
預後:如能及早診斷,遵循醫囑,現代治療方法能使大多數患者過正常生活。晚期患者經過治療,痛風石可以溶解,關節功能可以改善,腎功能障礙也可以改善。30歲以前出現初發症狀的痛風患者,其病情嚴重。大約20%痛風患者出現尿酸或草酸鈣結石。併發症有尿路梗阻和感染,並有繼發性腎小管間質病變。合併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腎病者,如未經治療可進一步導致尿酸鹽排洩障礙,這不僅能加速關節內的病理程序,同時也使腎功能進一步惡化而危及生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