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腎病內科 住院醫師 趙良斌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溫熱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溫經通絡散寒化淤,.驅散陰寒凝滯之邪,使經脈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熱之”,“血得溫則行”之義。
  寒為陰邪,最能收引經脈,凝滯氣血而導致氣血淤滯。這裡的寒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寒客絡,陽氣受困;一是脾腎陽虛,陰寒內生。
  在臨床應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則時,應當分清溫經通陽活血通脈和補陽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藥物:溫經通陽如桂枝、附子、肉桂、吳茱萸、細辛、炮姜等;補陽壯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蘆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選性溫的川芎、當歸、紅花、乳香、五靈脂、骨碎補、天仙藤、急性子、川續斷等。
  二、祛溼活血化淤
  即用燥溼或滲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祛除溼邪,促使血活淤化。溼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氣機而致脈絡阻滯而血淤。
  溼邪有外侵或內生之分,病理過程中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別;且與脾之運化,腎之溫煦有密切的關係。從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來看,外溼多從熱化,所以具體應用祛溼活血化淤時,又要區分清熱利溼,健脾溫腎利溼活血化淤。
  常用藥物:清熱利溼,如赤茯苓、車前子、淡竹葉、漢防己、澤瀉等;健脾利溼,如茯苓、薏苡仁、蒼朮、白朮、赤小豆等;溫腎化溼,如益智仁、肉桂、桂枝、烏藥、威靈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滲利水溼者,如性寒涼之益母草、馬鞭草、虎杖、半枝蓮、穿山龍、木通、落得打等,性偏於溫之澤蘭、天仙藤等,性平之劉寄奴、王不留行等。

  三、理氣活血化淤
  即用理氣的藥物,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使血活淤化。氣之為患,不外乎氣滯、氣虛、氣逆三個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氣滯、氣虛多見。
  氣為血帥,是血液執行的動力,所以氣機不暢,鬱滯不行則血行為之澀,而致血淤,氣虛不能推動血液執行,血行緩慢而成淤。
  反之,血為氣母,氣賴血載,血淤既成又致氣滯,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氣血密切相關,決定了理氣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於肝主疏洩,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氣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療中更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上具體應用時還須分辨行氣和益氣活血化淤二法的應用。
  常用藥物:疏肝行氣性偏涼如柴胡、川楝子、鬱金等,性偏溫之佛手、青皮、枳殼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櫞等。益氣如黃芪、黨蔘、太子參、白朮、山藥、炙甘草等。
  四、清熱活血化淤
  即用寒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清解熱邪,以使絡寧血活淤化。是“熱者寒之”之義。“夫脈者,血之府也”,所以熱邪侵入脈絡多及血分;又有熱之甚即為毒,熱邪灼津傷陰,虛熱內生。
  “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滯脈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見,具體應用清熱活血化淤法時,首先應分清虛實,和在氣在血。從而推演出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和養陰清熱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藥物:清熱涼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蔘、大青葉等;清熱解毒如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養陰清熱如生地、玄蔘、天花粉、白芍、麥冬、沙蔘、地骨皮、知母、黃柏等。
  活血化淤如兼清熱涼血之牡丹皮、紫草、丹蔘、赤芍、鬱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熱解毒之紅藤、虎杖、敗醬草、金蕎麥、落得打等。
  五、補血滋陰活血化淤法
  即用補血滋陰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脈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脈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則脈道充盈;血液虛少,陰津不足則脈道萎閉,繼而成淤。
  所以應補血滋陰,增液盈脈,活血化淤。
  常用藥物:補血滋陰藥如生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兼補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
  六、平肝潛陽活血化淤
  即用平肝潛陽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使陽潛血和,絡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陽升發太過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脈絡壅塞,可致血淤。故應平肝潛陽,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藥物: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鱉甲、刺蒺藜、天麻、石決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涼潤之丹蔘、牡丹皮、玄蔘、赤芍、牛膝、鬱金、凌霄花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