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人們生活水平已經明顯提高,特別對城市兒童,早已不愁吃穿,但是因為餵養知識的缺乏,缺鐵性貧血仍然比較常見。當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調得不到改善時會相繼出現鐵減少、紅細胞內缺鐵以及缺鐵性貧血,注意了,身體缺鐵是一個漸進的層層加重的過程,只有到了最後一步-缺鐵性貧血,身體缺鐵才會被發現和重視。
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包括:
1、出生時儲鐵不足:胎兒體內的鐵都來自於媽媽,妊娠最後三個月獲鐵最多,所以早產兒最容易因為先天獲鐵不足出現缺鐵。
2、攝入不足:飲食中含鐵過少,導致鐵攝入不足。最常見的是純母乳餵養,母親本身缺鐵,母親飲食鐵來源不足,孩子沒有及時新增富鐵食物,導致缺鐵性貧血。
既然胎兒的鐵來自於媽媽,如果媽媽缺鐵的話,胎兒是不是儲鐵一定不足呢?這要看情況。以前的研究認為無論媽媽如何缺鐵,足月胎兒都不會缺鐵,所以“母愛無私”,我的導師廖清奎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媽媽重度缺鐵時,胎兒鐵供應也會受到影響,所謂“有限無私”。
3、生長過快,鐵需要過多,沒有及時新增富鐵食物。
4、吸收障礙:腸道疾病或者食物搭配不合理都會導致鐵吸收不良和排出增多。
5、丟失過多:有些疾病可因為長期慢性失血導致缺鐵,比如:腸道息肉、鉤蟲病、牛奶蛋白過敏等等。
如前所屬,缺鐵性貧血分為三個時期,那是根據什麼分的,相應有什麼實驗室檢查指標呢?如何診斷呢?
鐵減少期:符合以下條款(1),再加上(2)或(3)中任意一條即可診斷
(1)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和臨床表現;
(2)血清鐵蛋白<12μg/L;
(3)骨髓鐵染色:鐵粒幼紅細胞<15%或消失,細胞外鐵缺如。
雖然骨髓鐵粒幼紅細胞比例是反映儲存鐵狀況早期敏感和特異的指標,骨髓穿刺畢竟損傷性比抽取靜脈血更大,應用也不普遍,最讓用的指標還是血清鐵蛋白。所以血清鐵蛋白是反映儲存鐵狀況最有價值的指標。
紅細胞生成缺鐵期:紅細胞遊離原卟啉>0.9μmol/L或>4.5g/gHb提示紅細胞內缺鐵,血清鐵蛋白降低伴紅細胞遊離原卟啉升高而血紅蛋白正常是紅細胞生成缺鐵期的典型表現。
缺鐵性貧血期:血清鐵下降<10.7μ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15%,鐵總鐵結合力>64.4μmol/L提示缺鐵性貧血期。
事實上,臨床上發現缺鐵時都已經是最後一期--缺鐵性貧血期了。
兒童時期有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叫“生理性貧血”。胎兒時期處於相對缺氧狀態,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較高,出生後隨著自主呼吸的簡歷,血氧含量增加,紅細胞生成素減少,骨髓造血功能暫時降低;其次,胎兒紅細胞壽命較短;第三,嬰兒生長迅速,迴圈血量增加,使2-3個月嬰兒紅細胞數目和血紅蛋白量降低至100g/L左右。生理性貧血不需要治療,3個月後逐漸恢復。
我曾經看到1例缺鐵性貧血的孩子,男孩,純母乳餵養,10個月時沒有新增輔食,身高體重生長趨勢不好,10個月時體重9kg,P25-50,身長69.5cm,P3-5,血紅蛋白只有61g/L。按照標準,血紅蛋白低於61g/L就屬於重度貧血了。
圖一 某男孩,10個月血常規結果:提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圖二 某男孩,10個月 缺鐵全套結果:所有關於缺鐵性貧血的指標都不正常
圖三 某男孩,10個月 血紅蛋白電泳結果:排出地中海貧血
以下情況特別需要預防缺鐵:早產、多胎、純母乳餵養、母親缺鐵、生長過快、腸道慢性疾病、牛奶蛋白過敏。
針對缺鐵性貧血,如何治療呢?
1、補充元素鐵4-6mg/kg/天,分三次服用,同時口服維生素C幫助鐵吸收,注意鐵劑與牛奶、咖啡、茶等同時服用會影響鐵吸收;/2、足療程補充,應補充至貧血糾正後繼續補充6-8周,不要血紅蛋白正常就停了,因為血紅蛋白正常了還需要繼續補充儲存鐵;
3、補鐵後的治療反應:
(1)口服後12-24h,食慾增加,煩躁減輕;
(2)口服後48-72h,網織紅細胞開始上升,5-7天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2-3周降至正常;
(3)口服後1-2周後,Hb開始升高,一般3-4周後貧血糾正,之後繼續補充6-8周。
關於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和治療,需要看醫生哦,診斷時特別需要與另一個類似的貧血鑑別―地中海貧血特別是輕型地中海貧血,嗯,這個問題,需要看醫生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