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王開江

  本病亦稱發育性髖內翻,系幼兒時發生的股骨頸幹角進行性減小所致的畸形。正常成人的頸幹角為120°~140°,兒童為135°~145°。若頸幹角小於120°,稱為髖內翻。

  本病最突出的表現是日益加重的跛行。嬰兒時症狀不明顯。早期以髖痛為主,之後患肢無力,易疲勞,行走時身體搖晃,跛行。站立時,患肢呈外旋及輕度內收位,骨盆斜向患側,脊柱出現側凸畸形,在腰段凸向患側,在胸腰段凸向健側。患側臀肌萎縮,臀紋比健側下降,Trendelenburg徵陽性。患者仰臥位時,在其腹股溝部可觸到增生的股骨頭、頸。大粗隆頂點高出Nelaton線,患髖外展、內旋及後伸明顯受限。套疊試驗陰性。

  依據患兒的年齡、髖內翻的程度和影響功能的情況選擇治療方法。

  1、“Y”形截骨術

  適用於嬰幼兒及小齡兒童,頸幹角在80°~100°之間者。

  2、Borden截骨術

  此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兒童,且頸幹角小於80°者。

  病理病因

  先天性髖內翻的原因不明,多種因素可能與其發病有關。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生長性紊亂,屬於股骨近側段發育不完全病損的一種;有人認為是外傷所致;還有人強調與內分泌有關;也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

  發病機制

  在胎兒發育階段,股骨近側骺板伸展於股骨上端,表現為月牙形軟骨柱,很快分成股骨頸的骨骺部分和大轉子的骨骺部分。股骨頸的內側部分成熟較早,使股骨頸變長,而股骨頭的骨骺則將在出生後6個月時出現骨化中心。當股骨頭、頸骺軟骨出現病損時,其病變是形成纖維組織代替正常的軟骨內骨化,結果導致骺板斷裂和消失,常呈一個分離的三角骨塊。隨著兒童行走負重,逐漸發展為髖內翻。

  疾病診斷

  1、骨軟骨病

  骨軟骨病患者的病史、髖關節活動受限及肢體短縮等與輕度的先天性髖內翻相似,但二者在X線片上各有特點,骨軟骨炎的股骨頭、頸無分離現象,頭緻密扁平,頸粗短。

  2、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跛行出現較早,從幼兒期學步時開始。檢查見股骨頭在髖臼之外,大多數患者套疊試驗陽性。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X線檢查,頸幹角進行性減小,股骨頭骨骺線由水平變為垂直,在股骨頸部近股骨頭處有一個被裂隙分開的三角形骨塊,有兩條透亮帶穿越股骨頸,形成“Y”形裂隙。隨著骨的生長,內翻越來越明顯,髖臼出現適應性改變。可通過測定HE角來評定髖內翻的程度。HE角即雙髖臼“Y”形軟骨連線與股骨頭骺板的延長線相交的角度,正常為25°。

  併發症:可出現骨盆傾斜和脊柱側凸畸形。

  預後: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但仍有一定的複發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