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患兒自身素質較差。表現為抵抗力弱,體弱多病。這類患兒大多難以按康復計劃進行訓練。因此,較容易出現病情的反覆,或者康復效果時好時壞的情況。對待這類患兒,家長不僅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營養,而且訓練也要注意適度的原則,每次訓練時間不可過長,一般30分鐘左右就要讓孩子休息適當時間。如此堅持鍛鍊的時間長了,孩子的體質就會慢慢好起來。對這樣的患兒,家長千萬不要急於求成。至於對合並有癲癇及其它疾病的患兒,家長除要注意上述問題之外,在康復訓練的同時,還要對症治療,不可顧此失彼。
一、剪刀步態和訓練
1、患兒仰臥位,採用牽拉手法被動屈曲患兒雙腿,做髖關節屈伸動作:採用搖髖法、分髖法對內收肌群進行牽伸,降低張力,保持片刻(這一點很重要),反覆操作。
2、採用直腿加壓坐位訓練,固定雙下肢外展位約60°(如果內收肌張力高還可以擴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數不可過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齡兒童更小),以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肌張力,此為靜態訓練。
3、重錘式髖關節訓練椅,將患兒雙下肢做外展―內收―外展的訓練,在運動的同時達到牽拉肌肉,活動髖關節的目的,此為動態訓練。
4、“騎馬”訓練,(用滾桶、木馬、木椅等均可)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張力,恢復功能。
5、“爬高”及“爬行”訓練,(採用蛙式即雙腿儘量外邁)。
6、患兒扶槓側行,以其主動運動逐漸緩解痙攣,擴大關節活動範圍,達到下肢分合動作的熟練和矯正剪刀步態的目的。
7、患兒休息時雙腿間放一枕頭或其它柔軟的物體,雙腳尖儘量朝向外側,鼓勵患兒雙腿分開。
二、緩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訓練
1、採用仰臥、俯臥位壓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牽拉攣縮的肌腱,緩解痙攣的肌肉。
2、站立彎腰拾物訓練,牽拉痙攣的國繩肌群,緩解張力,同時增強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壓,膝關節伸展,股四頭肌訓練椅的應用,提高股四頭肌肌力,拮抗痙攣的N繩肌群,提高膝關節自主控制能力。
4、雙槓一階梯及站立挺膝訓練,提高膝關節自主屈伸的能力,協調四肢運動功能的作用。
5、功率車,學步車訓練,提高下肢主動運動的功能,增大關節運動範圍。
三、膝反張的訓練
“膝反張”原因有三:(1)膝關節本身骨性變化,致膝關節位置不正常;(2)負重情況下,膝關節控制能力較差,表現為膝關節本體感覺消失,關節周圍韌帶鬆弛,股四頭肌及N繩肌肌力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縮;(3)底屈肌攣縮或肌張力較高時也可導致膝關節過度伸展。腦癱患兒膝反張的主因是肌張力不全。
1、壓膝整足法,牽踝法,搖踝法,底屈肌牽拉訓練。
2、膝關節屈伸,足背屈的訓練,提高伸肌力量,協調拮抗肌張力。
3、爬行訓練,膝關節屈曲位,有利於糾正反張,同時增加膝關節運動的控制能力,協調其運動功能。
4、提高國繩肌肌力降低伸肌張力,協調關節屈伸功能。
5、上、下階梯訓練,對於糾正膝反張及協調步態有較大的作用。
矯正“膝反張”,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運動,一般輕症以運動訓練矯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撐在床墊上,患側膝關節做屈伸訓練,為配合協調運動,兩膝交替屈伸進行訓練,隨著症狀的好轉,變為仰臥位或站立位進行,嚴重者下肢矯正或手術矯正。
四、尖足,足內、外翻的訓練
1、自我牽拉法―患兒面對牆壁站立,然後緩慢前趴,直到跟腱處感覺牽拉為止,還可把雙腳尖轉向外側(似卓別林)做相同的動作。
2、足背屈肌肌力訓練和坐式踝關節訓練椅,拮抗痙攣的小腿肌,增大踝關節活動範圍,糾正畸形。
3、仰臥,俯臥位壓膝整足法,牽踝,搖踝法,達到糾正畸形的目的。內、外翻扳的應用。
4、上、下臺階和跑步車訓練,在運動中牽伸痙攣的肌肉,加大活動範圍,恢復功能,協調步態。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訓練
1、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的訓練
(1)屈曲位,患兒仰臥,術者一手握前臂,沿身體中線慢慢上舉,接近耳朵為止,反覆操作。
(2)內收位,仰臥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時(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繼續上移,直至耳根部,反覆操作。
(3)內旋位,坐或仰臥位,術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將肘關節屈曲後,做外旋下壓動作,反覆操作。
(4)上肢負重訓練,啞鈴操,棒操,拉沙袋訓練,增加上肢肌力,擴大關節活動範圍,恢復運動功能。
2、俯臥楔形枕上,提高頭、頸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雙上肢的支援能力。(注意:髖關節保持伸展位)
3、俯臥Babath球、滾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斷的變換,誘發患兒保護性伸展反應,來提高頭頸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4、爬行訓練,通過患兒主動運動來增加頭部的控制能力。
六、俯臥位訓練
1、俯臥楔形枕上,提高頭、頸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雙上肢的支援能力。(注意:髖關節保持伸展位)
2、俯臥Babath球、滾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斷的變換,誘發患兒保護性伸展反應,來提高頭頸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3、爬行訓練,通過患兒主動運動來增加頭部的控制能力。
七、坐位訓練
1、盤腿坐、長坐位,增加患兒頭部控制能力,同時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訓練。
2、患兒騎跨於母親胸前,母子面對面進行頭部控制能力的訓練(注意:母子目光均應平視),同時增進母子間感情交流。
3、採用頸部操來調節頸部的肌張力,增加頸部肌肉力量達到增強頸部控制能力。(具體方法:術者雙手輕託患兒雙下頜面,做頭部的屈曲、伸展、側屈、側旋及環轉來調整頸部肌群張力)。
4、還可採用學步車帶行走,在患兒行走過程中,逐漸自我調整異常的張力,恢復肌力,達到控制能力增強的目的。
最後,在實際工作中,根據以下三種方法來衡量頭是否在對稱的中線上:
(1)患兒仰臥向上看時,頭不向兩邊轉動,與軀幹正中線保持一致:(2)患兒俯臥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滾桶)時,頭身呈一條直線;(3)患兒坐位,側面看頭在正中,不向前後傾倒,與軀幹中線一致。
八、四肢不隨意動作和姿勢異常的訓練
本著“提高肌力,降低肌張力,抑制異常原始反射”的原則,結合患兒實際病情,採用相應的訓練方法。
1、應用梯背架,條形床,方凳訓練患兒在坐、臥、跪、站、行走時身體維持中線位對稱姿勢,來抑制不自主的徐動,強化自身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
2、臺階器,功率車,股四頭肌的訓練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異常的肌張力,抑制不自主動作,強化正常運動模式的作用。
3、雙槓一階梯訓練,協調四肢不全的肌張力及運動功能。
4、上肢、手粗大及精細動作的訓練,有加強手一眼協調能力,抑制異常模式和不自主運動,恢復上肢及手的運動功能。
5、“行走三步曲”,根據患兒目前病情選用懸吊學步車,學步帶,手推學步車的依次應用,來達到提高肌力,糾正肌張力不全,協調運動功能,之後,再針對出現的尖足,足內、外翻等畸形予以矯正。
九、鬼臉訓練法
1、顳下頜關節訓練,患兒被動(或主動)做下頜骨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及側方運動,協調面部肌肉張力,增強關節靈活性,恢復功能。
2、面部表情肌訓練
(1)做呲牙裂嘴,咀嚼泡泡糖等動作鍛鍊面部肌肉的協調性。
(2)手法拿捏面部肌肉點揉相關穴位(垂根、聽會、翳風、地倉、承漿穴),調節肌肉張力。
(3)照鏡子練習口形,發音,吹氣球等。
十、醫療體操(是運動療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措施)
1、上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預備姿勢:仰臥位,術者面對患兒,雙手握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掌心。將其雙臂放於體側。 第一節擴胸運動;第二節 伸展運動;
第三節屈肘運動;第四節 環轉運動。 適用範圍:上肢關節活動受限的腦癱患兒。
2、下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預備姿勢:仰臥位,雙下肢伸直,術者雙手握患兒雙踝。 第一節屈膝屈髖運動;第二節 雙髖外展運動 第三節髖內、外旋運動;第四節 屈、伸膝運動;
第五節牽踝、搖踝運動;第六節 屈、伸踝運動。 適用範圍:各型腦癱患兒的下肢運動障礙。
痙攣型的訓練方法原則:緩解肌肉張力,增強肌力是訓練之本。具體辦法是牽伸肌腱,疏鬆肌肉,活動關節,用生物力學的方法矯正畸形的肢體,使其達到功能位置,然後協調運動功能,使患兒得以全面康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