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治療師 嚴國斌

  早期干預的方法:目前國內外均採用綜合康復干預,主要包括藥物干預、早期教育干預、運動發育干預、物理治療干預、中醫推拿干預、音樂早期干預、水療等。

  一、藥物治療干預

  由於腦性癱瘓患兒頭顱CT、MRI檢查有腦皮質發育不良、侷限性腦軟化、髓鞘發育不良等結構學異常者,約佔56%~80%,又有腦區域性血流灌注不足,顱內血流動力學為高阻力低流速,表現為腦微迴圈障礙。所以慎用一些能改善這種病理生理狀態又可幫助腦結構學異常恢復的藥物是非常有必要的。改善顱內供血障礙,促進腦細胞代謝,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與修復,減輕和防止神經後遺症的產生。主要選用營養腦細胞、改善腦代謝藥物;中藥治療主要選用舒筋通絡、醒腦開竅、健脾益腎等功效的藥物;還可選用中藥製劑來進行藥浴以調節肌張力,促肌力提高,緩解肌肉痙攣。

  常用的藥物有以下幾類。

  1、改善腦微迴圈藥物:東莨菪鹼注射液,用法及劑量:0.03~0.06mg/Kg•d,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至50~100ml,緩慢靜脈滴注,每日一次,20日為一療程。最好在多部位微迴圈顯微鏡的監測下用藥,根據患兒微迴圈障礙的程度及耐受性逐步遞增用量。

  2、營養腦細胞、改善腦代謝藥物:本類藥物多為含必需氨基酸及低分子多肽的藥物,可促進病損的腦細胞功能恢復。根據患兒病情也可選用神經節苷脂靜脈滴注。

  3、促神經細胞的生長與修復藥物: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用法及劑量:1000~2000u/d,肌注或穴位注射,每日一次,30日為一療程。

  4、根據患兒病情也可選用促腦發育的DHA製劑,如上海復旦大學研製的金奧聰膠囊。

  5、調節肌張力藥物:主要有安坦、力奧來素、舒樂安定等肌緊張鬆弛藥物。

  6、合併癲癇者給予抗癲癇藥物:主要有魯米那、丙戊酸鈉、妥泰等藥物。

  二、早期教育干預

  主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嬰幼兒體格、動作、感知覺、語言、注意、記憶、思維以及情緒、情感的發育規律,分階段對患兒進行個別化針對性教育訓練。

  概念:早期教育一般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髮展的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慧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稱之為早期教育。

  目的:通過早期教育可以促進腦性癱瘓患兒全面地、均衡地發展,一方面是要生存能力的發展,從不會主動地活動,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走,原來不會動手,原來手的能力越來越強,關於生存能力,基本活動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關於學習能力的發展,孩子一出生就有了學習的能力。第三個方面,關於創新能力的學習。

  方法:目前國內應用較多的早期干預方法有戴氏法、鮑氏法、詹氏法等。

  戴氏法:由北大一院戴淑鳳教授在研習美國南加州大學艾爾絲博士關於“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治療”的理論體系,並借鑑北京大學第六附屬醫院相關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的以“感覺教育”為理論核心的早期教育理念。感覺教育包括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她認為,由於幼兒總是通過觸覺來認識周圍事物,所以,在各種感覺訓練中,觸覺練習是其主要方面。

  鮑氏法:是由我國著名兒科專家鮑秀蘭教授負責的國家“八五”攻關課題《0-3歲早期教育和窒息兒、早產兒早期干預》研究成果,主要根據0-3歲嬰幼兒體格、動作、感知覺、語言、注意、記憶、思維以及情緒、情感的發育規律,結合嬰兒操及按摩操,分階段對嬰幼兒進行教育訓練。干預內容包括運動發育、認識能力、語言發育和交往能力4個方面。①出生後2個月始在視、聽、觸、味、嗅覺、運動等方面給予嬰幼兒豐富的刺激。②1歲以內,以感知和動作訓練為主。③對發育明顯落後的除了系統的綜合訓練外,還給予穴位鍼灸、營養神經等治療干預措施。

  詹氏法:由湘雅二醫院詹莉博士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實踐,提出了開發新生兒嬰幼兒智力潛能的新方法――CCSOS(同步感覺組合刺激)新生兒嬰兒游泳水療法和CCSOS(漢字-感覺組合刺激)嬰幼兒智慧開發閱讀識字法。CCSOS是英文chinese charactor and sense organs stimulations的縮寫,意思是漢字―同步感覺組合刺激。是作者根據近幾年來國際上對新生兒、嬰兒發展心理學、腦科學、神經分子生物學和兒科保健臨床研究的最新成果,結合中國漢字的基本屬性建立的一套有完整理論支援、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操作性強的、收效好的智慧開發方法。

  三、運動發育療法干預

  是以粗大運動及運動功能訓練為主,利用機械的、物理的刺激針對腦性癱瘓遺留的各種運動障礙及異常姿勢進行一系列的訓練。目的在於改善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勢反射,誘導正常的運動發育。運動發育干預可有效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帶動患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1、美國費城Doman-Delecato療法:由物理治療師Doman與教育心理學家Delecato合作於70年代創建於美國,主要通過對視覺、聽覺、觸覺、淺觸覺、平衡覺、溫度覺六通道的全面康復及強化訓練,促使患兒全面發育。

  2、Vojta誘導療法:由Vojta博士創導應用,有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腹爬兩種基本手法,對促進小兒正常運動反射和糾正異常姿勢有良好效果。

  3、Bobath法 是由英國學者Karel Bobath、BertaBobath夫婦共同創立的,主要是根據兒童神經發育的規律,採用抑制異常姿勢運動、促進正常的姿勢反射及運動發育的手法治療腦性癱瘓的方法。

  抑制異常姿勢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抑制異常姿勢反射,如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TNR)、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STNR)、緊張性迷路反射(TLR);抑制異常姿勢,如消除過度緊張,減輕尖足、剪刀步態等;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如雙上肢前方跪位伸展支撐模式、雙下肢硬直模式、角弓反張模式整體運動模式促通正常運動模式是指使患兒獲得正常的反應和自發動作,最大限度誘發患兒潛在能力的方法。主要是指坐位立直、站位立直等立直反射的出現及平衡反射的促通,以達到人生最基本動作翻身、坐、爬、站、走的完成。

  4、嬰兒運動發育干預方法(按嬰兒運動發育規律)

  0~3個月:主要目標 視、聽、觸覺發育,前庭功能訓練,身體翻轉,頭部控制,手握物。

  主要方法視、聽、觸資訊刺激覺醒時用語言、玩具、圖卡、音樂等進行視、聽刺激;用親切的目光注視、一直伴有語言的交流也是以後各項訓練的基礎;注視紅球不好的,每天多次用紅光手電引導注視;聽反應差的加強聲音刺激;觸覺刺激主要採用撫觸、捏脊、嬰兒體操等。

  前庭功能訓練 可採用懸吊被單內左右側翻、蕩悠,舉高高,搖籃/搖床,轉椅,充氣大球訓練等。這個月齡充氣大球訓練可進行俯臥及仰臥球上的顛、滾。俯臥/仰臥球上的顛、轉,不僅可向前庭系統輸入水平頭正位各方向轉動的資訊,也可促進頭部控制及軀幹抗重力伸展。

  身體翻轉及頭部控制 扶持雙腿/雙臂由仰臥翻到側臥,用語言、玩具引導孩子翻成俯臥,左右交替;翻成俯臥後引導肘支撐及頭部控制。頭部控制訓練還可採用拉坐及抱立位等。手握物扶持雙手中線相碰,將小物放在手中促手握、放。

  4~6個月:主要目標:主動翻身,促獨坐、伸手抓物,繼續前庭等感統訓練,開始良好習慣和情緒的培養並貫徹在以後訓練中。

  主要方法:用語言、玩具引導翻身,用語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進翻身。扶成側臥後加頭後仰壓推雙風池穴,或者按壓上側肩井或環跳穴。拉雙臂由仰臥至坐位,訓練控頭及獨坐;扶持坐或獨坐弓背較顯時可按壓雙腰眼穴。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導其伸手抓。五個月時可抱住孩子骨盆直立位面朝前,用玩具、語言引導彎腰及抬起動作。感統訓練中球上運動在先前動作基礎上增加側臥上下滾,這樣不僅可向前庭系統輸入水平頭側位滾動的資訊,也促進軀幹的側彎功能。六個月加俯臥前後滾時用玩具、語言引導雙手交替向前夠物,不僅可向前庭系統輸入頭下位的資訊,也促進保護性降落傘反射形成。扶坐墊彈並向前傾倒,引導坐位傾倒時的雙手保護性支撐。

  7~9個月; 主要目標:俯爬、膝手爬,開始立位訓練,向立位過渡的體位轉換,拇它/食指捏小物,咀嚼及發音訓練,感統訓練增加新專案。主要方法:促進俯爬的方法包括用語言、玩具引導俯爬;穴位刺激促進俯爬,如俯臥肘支撐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該手同時按壓該側肩井穴,引發上肢用力;同時或稍後屈對側下肢,扶足拇指蹬地同時按壓該側湧泉穴,左右交替、刺激俯爬;推足/推位/俯爬模式促進俯爬。會俯爬後可用爬過媽媽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過渡。用扶持蹦跳、扶站、靠站等鍛鍊下肢持重,配合坐起訓練鍛鍊髖、膝關節屈伸,促進坐立位轉換。這時期也應引導或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咀嚼及發音訓練方面,採取面對面示範發音及咀嚼,用手幫助下頜活動,按揉咀嚼肌及相關穴位或用手指做口腔內按摩,利用“磨牙餅乾”等促進咀嚼、吞嚥、發音等。
感統訓練中球上運動增加,如扶坐顛彈並左右傾倒以引導傾倒是的雙手保護性支撐。

  10~12個月:主要目標:獨站、扶走/獨走,手眼協調伸手抓物。

  主要方法:扶站、靠站、保護下獨站;牽手走、扶平行杆走,保護下獨走。不能獨站、扶走或扶走姿勢異常的,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物等。進行上述訓練時,有足內/外翻的用適宜楔形板矯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墊於前腳掌;有膝反張的捆站時膝後加墊;坐起椅訓練起立時膝內弓的膝間加墊。立位訓練必須在矯正異常姿勢的基礎上進行,這樣不僅可增強肌力和骨關節穩定性,也有助於姿勢異常的糾正。感統訓練中增加球上運動,背靠球枕頸貼球站立,緩慢撤動球並用語言引導頭前傾立直。面朝球站立/扶立,雙手扶球,向前滾球引導手前伸扶球的保護性反射。

  四、中醫推拿干預

  是根據傳統中醫的經絡學說,採用循經取穴法進行按摩治療的方法。主要手法有節段性按摩法,捏脊治療法,促肌力按摩法,關節活動度按摩法,異常姿勢矯正法等。

  推拿又稱按摩,是以力的作用為基礎,通過各種手法,刺激患兒的經絡腧穴,引起一系列生理效應,使之氣血流通,陰陽調和,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主要手法有通督補腎循經點穴按摩法、健腦益智法、健脾益氣法、捏脊療法、足底按摩法。

  在進行按摩和家庭訓練時最好配有背景音樂,選中醫五行音樂(心、肝、腎、脾CD),佛經音樂、莫扎特效應音樂等。聆聽方式:25~35分鐘/每次,每日4~6次。音樂干預有促進大腦發育、益智開竅,安定情緒、心身放鬆的作用。

  通督補腎循經按摩法:術者從啟始穴長強穴開始推督脈,重點按揉督脈十三穴,長強、腰腧、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風府、百會等;循經推拿5~7次以和陰陽,補氣血,培元氣。指推補法點按腎腧穴4~5次。補腎經,用拇指離心性直推患兒小指羅紋面,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之功。每次5~10分鐘,每日1次。

  健腦益智按摩法:通過對頭面部及軀幹、四肢部位穴位的按摩,達到疏通氣血經絡、調節五臟六腑、調暢任督二脈的的作用,從而達到健腦益智的目的。主要選取神庭、本神、四神聰、頭維、上星、腦戶、啞門、風池、神門、通裡、內關、勞宮、廉泉、膻中、中脘、關元、氣海等。每次3~5分鐘,每日1次。

  捏脊療法:術者雙手食指緊貼面板向上推,拇指向下按壓。沿督脈由下(長強穴)至上(大椎穴)緩慢推拿共7次,在推至脾俞、腎俞穴時進行點壓數次,以健脾益腎。3~5分鐘,每日1~2次。

  健脾益氣按摩法:健脾益氣按摩手法可以消食和中、調節陰陽、理氣血、和臟腑,促進脾胃運化、營養吸收,從而提高患兒體質。健脾益氣按摩法的手法:摩腹,患兒取仰臥位,術者用一手四指腹著力於腹部,以神I穴為中心順時針旋摩5分鐘,推揉中脘,揉50~100次,分推腹陰陽50~100次。按摩足三裡與捏脊療法組成。

  足底按摩法:通過刺激足底相應腦部、小腦、心、腎等反射區,調節人體內部的機能,協調其平衡。手法:按壓法、推拿法、捻法。每日1~2次,每次3~5分鐘。

  五、音樂康復療法干預

  音樂療法是指音樂治療師通過音樂體驗和由音樂而建立、發展起來的良好治療關係,幫助求治者改善、維持或重獲健康達到完好狀態的治療方法,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

  美國的音樂治療專家唐納德在《人生的音樂治療》一書中講到:“音樂治療就是通過音樂的方式來恢復、保持或改善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讓個體的身心達到良好的改變。這樣的改變是指個體通過接觸音樂,對自身和環境有較大範圍的開發,進而達到積極的社會適應。”

  在兒童早期,特別是0~3歲嬰幼兒運動功能、語言、智力發育的關鍵期,音樂能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一時期,一個豐富的音樂環境能夠為孩子今後音樂能力的培養以及多元潛能的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

  0~6個月這個時期是嬰兒接受愛撫的敏感期,給嬰兒聆聽歌曲的時候,母親可以一邊抱著嬰兒一邊給他唱,同時給嬰兒看圖片,反覆地、有韻律地讀卡片上的詩歌,這時聽覺、視覺和觸覺同時產生效應。

  7~12個月是嬰兒表現能力(創造力)的發育期,嬰兒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烈地表現出來。儘量安排一些要孩子用到身體和手來完成的活動。比如播放動感音樂,讓他自由律動,讓他盡情地擺弄小樂器、撕紙、隨意塗畫等。

  13~18個月,這個時期孩子已經會走、吃飯,有對世界的理解、想做的事情、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感覺等,是孩子思考能力及技能明顯提高的時期。在規定的時間做把音樂和圖片相對應的遊戲是對提高思考能力很有幫助的。這時讓孩子接觸樂器、音樂圖畫書、卡片等。

  19~24個月,這個時期孩子已經能夠走的很好,身體很靈活,動作也越來越多。這個時期的小孩,話開始增多,咿咿呀呀的獨自唱歌也多起來,因此父母們在讓孩子聆聽的時候,還要帶他一起唱。

  25~30個月,孩子開始形成自我,並學習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表達能力迅速提高。這時期父母應該在一定範圍內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如樂器的選擇及音樂角色扮演的選擇。應讓孩子多使用可操作的小樂器等發展精細動作,多進行一些親子互動遊戲,特別是有角色扮演的音樂故事、音樂童話,可以讓孩子更加認識自己和理解他人。

  31~36個月,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敏感期,需要有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在音樂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探險、聆聽各種音響,能有區別地模仿聲音,能模仿家長進行歌唱,能和著中速慢速的樂曲進行律動,使用簡單的打擊樂敲擊穩定拍節奏,通過遊戲的方式欣賞音樂。家長們要給孩子更多的示範,給他們講更多的音樂故事,甚至一起表演一個音樂童話,讓孩子在模仿中促進技能和理解力的發展。

  六、中藥浴式水療干預

  中藥浴式水療 是綜合康復的手段之一。它時利用水溫、靜壓及中草藥等,以不同方式作用於患兒體表,通過溫度、機械和化學刺激來緩解肌痙攣,改善迴圈,調節呼吸頻率,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以提高平衡能力,促進大運動坐、站、爬、行的恢復。

  方法:伸筋草、防風、赤芍、牛膝、紅花等10種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的中草藥製成中藥浴液,無菌塑封袋存。據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加入3000~6000ml藥浴液於水療池中,水溫36℃~38℃,將患兒緩緩放入水中,可佩戴救生衣,使患兒可在水中運動,同時配合按摩,時間每次15~30分鐘,每天1~2次。

  中藥浴式水療療程與效果:2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休息7~10天。中藥浴式水療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有較好的緩解肌痙攣效果,尤其是腓腸肌痙攣者效果明顯,可在2~3周內使足踝關節的活動度增大,運動功能改善。

  中藥浴式水療注意事項:肌張力增高的患兒水溫宜在38度左右;體質差的患兒及小嬰兒在水中時間不宜過長,一般10~15分鐘即可;水溫不宜過高,水療房要注意通風、換氣良好;水療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出汗情況,防止虛脫的發生;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注意護理,防止溺水;感冒發熱時應暫停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