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適能的提出及概念
體適能一詞最早源於美國,其英文名稱為Physical Fitness,是由美國體育界的健康、體育、舞蹈組織在1987年提出的體適能健康教育計劃。其核心內容是與健康有關的知識與方法,主要包括通過體育活動對改善有氧適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軟性、身體成分作用的知識和方法, 以及營養與體育活動的健康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對“體適能”的定義是:身體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進行日常事務, 而不會有過度疲倦, 並且有足夠的精力享受休閒活動和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
體適能分為:健康體適能、競技體適能、代謝性體適能。
1、健康體適能,即與健康有密切關係的體適能, 是機體維護自身健康的基礎,是機體保持愉快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前提。衡量健康體適能狀況的五大要素包括: 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身體成分、柔韌性、神經肌肉鬆弛。
2、競技體適能:競技體適能亦稱運動體適能,是運動員在競賽中,為了奪得最佳成績所需具備的體適能。體適能中與技能相關的引數是靈敏度、平衡性、協調性、爆發力、反應時與速度。
3、代謝性體適能:是近年來提出的新的體適能引數,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血胰島素、骨密度等。代謝性體適能反映的是一種機能狀態,它同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或發展直接相關而且與運動鍛鍊的效果直接相關。通過運動鍛鍊可以降低血脂水平、控制血糖、提高骨密度,能增強機體代謝,減少各種運動不足性疾病的發生,並影響機體整體體適能水平。
二、腦性癱瘓與體適能
腦性癱瘓是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臨床上將腦癱分為六種型別:痙攣型、不隨意運動型、肌張力低下型、共濟失調型、僵直型和混合型。以運動發育落後、姿勢及運動模式異常、反射異常、區域性或全身肌力改變、肌張力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肌張力不足或過高、動作的計劃性不足、運動控制缺欠、動作協調性缺欠。同時,平衡及協調等能力也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腦癱患者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後、膽小、畏縮、內向、緊張、怕刺激、學習困難、心理行為異常等障礙。
臨床上可觀察到,腦性癱瘓患者即便具有一定的運動能力,例如翻身、四爬、步行、跳躍等,但其在運動中表現出的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韌性、神經肌肉鬆弛、靈敏度、平衡性、協調性、爆發力、反應時和速度等方面都明顯較同齡者差,即走不遠、走不快、容易疲勞等。
三、體適能活動對兒童生理髮展的效應:
1、促進骨骼及肌肉發展;
2、提升心肺耐力;
3、提升平衡性及動作的協調和控制;
4、增強體內器官自我調節;
5、促進感知覺的發展;
6、促進正常的生長髮育;
7、培養正確的身體姿勢;
8、發展基本的活動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
9、發展身體素質;
10、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免疫力。
同時,體適能對兒童心理及社交發展有正面影響,可促進創意,刺激多方面思維,培養良好的情感及性格,增加自信,鍛鍊意志,認識正確的價值觀。
四、兒童體適能評價
評定兒童體適能水平,測試訓練前及訓練後的進度比較,找出兒童不尋常的生理狀況,引起兒童學習動機,確定體能活動編排是否有效,確定體能活動強度是否適合,設常模作研究用途,提供資料作社會未來發展策劃。
五、兒童體適能課程活動及策劃
1、情景遊戲,基本內容以身體為主,具有一定的情節、角色、規劃、娛樂性和競賽性。可促進身體成長、基本活動能力、情緒體驗、認知能力、社會適應力和培養良好品德。遊戲是兒童自發、自願、積極參與而感到樂趣的活動,遊戲是兒童組織及生活經驗的工具,亦是充滿幻想創作的過程。
2、球類活動,通過球類活動可加強兒童遵守規則的能力,兒童間可互相討論、溝通及決定戰略、學會處理個別同伴不足,取長補短、對不同的訊號如哨子或手號等作出適當的反應、融合已掌握的運動技巧和新學會的技巧、增強團隊精神及組員之間的合作、提升創作力、互相鼓勵,不斷進步,更加進取、享受運動的樂趣。
3、力量訓練,動力性的肌肉活動,不僅使肌肉本身加速充血,而且使一些有關的骨骼加速充血,因而促進骨骼增長並注意,提倡幼兒動力性的肌肉活動的同時,反對靜態的肌肉緊張及舉重和推重物。強調發展肌肉活動的協調性、靈敏性較為重要。
4、柔韌性訓練,可避免關節僵硬及肌肉縮短,保持適當的柔韌性將使身體活動更靈敏,並能減少肌肉緊張所帶來的疲勞和疼痛。
5、有氧訓練,有益於血管系統,強化呼吸系統,減少心血管迴圈系統疾病,心肺適能好,長時間的身體活動不會提早出現疲勞現象。
6、健體舞及音樂律動,可以集中精力,加強學習能力,團隊精神,舒緩壓力。
7、運動教育與現代創造舞,可提供有關身體、感情、認知和社會性活動的綜合性教育。
8、親子游戲,它是親子交往的一種方式,對改善互相關係和提高家庭和諧互信等有特殊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