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的神經屬於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束,周圍神經軸突,有具髓鞘神經纖維和無具髓鞘神經纖維兩種;髓鞘不是神經元的一部份,它是由許旺氏(Schwann)細胞組成,每一神經纖維節由一個許旺氏細胞包圍;髓鞘被有規則地間隔成不連續狀的結,稱為蘭氏結(Ranviernode)。它可以讓神經的訊號傳遞加快。
一、神經傷害的型別
Seddon(1944)描述三種臨床神經傷害的型別:
(一)神經失用(neuropraxia):神經被暫時性的阻斷、麻痺不全,功能上會有暫時性的受損,但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神經退化的證據,一般在幾周內就能恢復得又快又完全。壓力是引起此傷害的最常見原因。
(二)軸突斷傷(axonotemesis):軸突受到傷害/斷裂,但周圍的結締組織鞘仍保有完整性,華氏退化在周圍發生。一般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使功能恢復。壓傷、牽引、和壓迫是最常見的原因。
(三)神經斷傷(neurotemesis):神經幹完全切斷,這是最嚴重的神經傷害。需要手術修補縫合後,才有可能慢慢再生,逐漸恢復功能,但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二、手部神經斷裂傷的外科處置及作業治療
手部神經斷裂可以分為完全與部分的撕裂;拉扯與挫傷也會伴隨著撕裂傷。神經因外傷或其他原因造成截斷後,神經縫合手術(顯微手術)必須於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常見的神經手術縫合技術有斷端縫合、神經束縫合、神經移植、神經管接合等四種縫合技術。「斷端縫合術」,就是將損傷神經幹的兩斷端做一平整面處理,再將兩斷端的神經外膜及血管對齊,並以縫線穿過兩斷端的神經外膜,將之縫合。若將損傷神經幹中之神經束群以顯微的技術縫合,稱為「神經束縫合術」。這二種技術,只適用在斷裂長度較短的受損神經。神經斷裂間隙較大時,就需考慮施行神經移植或神經管接合術了。「神經移植術」,就是取用自己身體裡的一段神經移接到斷裂缺損的神經部位之手術,腓神經是最常被用來移植的好選擇。「神經管接合術」,就是將神經兩斷端縫入一段生醫材料製成之圓管,用以導引及支援再生神經纖維之成長,也同時將會阻礙神經再生的細胞及其分泌物阻擋在圓管外。
神經接合後,神經纖維會由結合端開始順著原有神經纖維路徑,以每天約1mm速度往遠端生長。結合後的神經再生情況,會因人而異,也不見得最後結果都能盡如人意。神經瘤(neuroma)是在神經損傷後所形成的,為一團神經纖維,在上方拍打或碰觸會有明顯的疼痛感,甚至有「過度敏感」的現象,故會影響到個案用傷手去執行功能性活動的意願。縫合區域的疤痕,若增生過多,也會阻礙神經纖維往遠端的生長速度。
神經經過手術縫合後,經過一段時間,理論上感覺神經軸突會再生長並支配到表皮接受器。但由於再生的感覺神經軸突可能不會很完整,因而導致一些神經纖維和接受器沒有恢復原有功能或是功能異常(過度敏感),此時就需接受感覺方面的治療。感覺治療,可視個案狀況分為「感覺再教育」與「減敏感」治療兩種,其治療目標是恢復個案原有的感覺或觸覺辨識功能。Parry在1966首先提出「感覺再教育」;而Dellon在1974提出「高度建構感覺再教育」的計劃,他把計劃分成早期和晚期訓練,早期以振動覺為基礎、晚期以動態本體覺和持續的觸覺為基礎。Parry和Dellon都使用刺激定位和物體辨認方式,透過視覺提示並專注在刺激上,當視覺被遮蔽時,則使用記憶以達到高度皮層整合作用,個案透過增進特定技巧及概化到其他感覺刺激來代償其缺失的感覺。
在感覺再教育中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要每天重複訓練,許多研究顯示「感覺再教育」在動機強的個案中可獲得較佳的改善。所有計劃都強調使用多種不同的刺激重複地來刺激感覺接受器。一般常用訓練的方式為:首先須閉起眼睛(試著辨識接觸物)、然後睜開(觀看剛才的辨識結果是否正確)、再閉起眼(如果不正確則再重來一次)的順序來進行。在訓練過程中所提供的回饋,訓練時間的長短鬚有所限制,以避免過度疲勞和過大挫折感。為預防二次傷害,訓練用物品必須對無感覺區域不具潛在性危險(如:尖銳、溫度)。此外應提供居家治療方案來加強在治療期間之學習成效。
「減敏感」治療,是針對有感覺過度敏感的個案,使其感覺接受器的閾值提高,下降其過度敏感症狀的治療方法。其訓練方式與「感覺再教育」不同,雖然使用的訓練物品相同,但不需要閉眼的過程,且使用訓練物品的順序也不同。「減敏感」治療的物品選擇順序:由小敏感到大敏感的選擇標準;而「感覺再教育」的物品選擇順序是:由大刺激到小刺激的選擇標準。
以下分別針對手部的三條神經斷裂傷,作較詳細的作業治療之介入:
(一)正中神經損傷(MedianNerveLesion)
正中神經在手腕部位撕裂會造成低位正中神經麻痺,受其支配的對掌姆指肌、外展拇短肌、食指和中指蚓狀肌會受到影響。受傷位置在手肘或手肘附近,受其支配的中指及食指的屈指深肌、所有屈指淺肌、旋前圓肌、旋前方肌皆會受影響,而造成動作方面的損傷。
正中神經是最重要的感覺神經,會造成大拇指、食指、中指的動作及無名指橈側面感覺喪失,所以損傷後會嚴重影響手的功能。動作方面因外展拇短肌及對掌拇指肌缺少神經支配,手掌魚際肌萎縮呈現扁平狀,無法做出對掌動作,故大拇指會呈現內收的姿勢,稱為猿狀手(apehand)。此姿勢容易導致大拇指虎口處攣縮的發生,針對此情形可使用短型對掌副木(shortopponeussplint)來維持大拇指外展對掌的姿勢,日後病人在抓握時,才能有足夠的虎口空間(webspace)。
正中神經撕裂後,動作恢復較感覺早。教導個案執行被動動作活動度,其目的在維持關節的活動度,如:維持前臂旋前動作、大拇指的活動度等。在等待感覺恢復的期間,可使用代償方法,如:視覺提示、配合環境的適應性裝置、調整握把等,以避免受傷,提高選單現。
(二)尺神經受損(UlnarNerveLesion)
尺神經受損的部位若在低位尺神經(如:手腕)的地方,無名指及小指尺側的感覺會喪失,受其支配的內收小指肌、屈小指肌、對掌小指肌會被影響,因而喪失尺側橫向掌腕骨弓(ulnartransversemetacarpalarch),而使手掌面變的平坦;背側及掌側的骨間肌因無神經的支配,所以沒有手指外展或內收的動作;無名指及小指的蚓狀肌受影響而後無法作掌指關節屈曲,因此外在伸指肌(extrinsicextensor)收縮時,會造成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指間關節屈曲,呈現爪形手(clawhand),也會影響到精細動作的操作技巧。
治療方法有:
(1)穿戴抗爪型手(anti-clawhand)副木-即掌指關節阻擋副木(MPblockingsplint)來維持掌指關節在稍為稍屈曲的姿勢,避免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拉扯到無名指與小指的內在肌;
(2)教導個案針對感覺喪失的代償方法,以避免二次傷害;
(3)維持在指間關節骨伸直下,掌指骨關節的被動活動度,注意不要使近端指間關節發生屈曲攣縮。(圖4)
尺神經受損的部位若在高位尺神經(如:在手肘)附近受傷,受其支配的無名指及小指的屈指深肌、尺側屈腕肌就會有影響。無名指與小指的爪形手雖沒有那麼明顯,但要注意因內在肌受影響而無法做出對掌動作的情形。治療方式與低位尺神經受損一樣。但是屈指深肌不能做出動作時,還需要教導個案如何維持無名指與小指的指間關節之被動活動度,來避免攣縮。
(三)橈神經損傷(RadialNerveLesion)
橈神經因支配手部各伸肌,依據損傷位置不同,會有不同的伸肌群癱瘓,且出現腕下垂,拇指及各手指下垂,不能伸直掌指關節等垂手(dropand)現象。低位橈神經的深層運動分支(deepmotorbranch)受傷,就叫做後骨間神經麻痺(posteriorinterosseouspalsy),肱橈肌與橈側伸腕長肌的功能通常不受影響。當費力的將手腕伸直時,手腕會有強烈的橈側偏移現象。會影響到掌骨與指骨間關節伸直動作,也會影響到手背面靠橈側的感覺能力。高位橈神經損傷常會在肱骨骨折的個案身上看到,因為橈神經走向是從肱骨的後面繞到前面,肱骨骨折時容易被拉扯到。此情況造成手背面靠橈側的感覺能力會喪失,雖保有三頭肌的功能,但是旋後肌和手腕與手指的伸直肌卻會喪失功能。
在等待神經重新生長或是重建手術的恢復期中,維持關節的動作活動度是很重要的。治療方法需要維持手腕伸直,避免垂腕姿勢,可使用靜態副木,如豎腕副木,將手腕擺放在伸直30度,手指不受限制。另一選擇是穿戴動態副木(dynamicsplint),將手腕、手指及拇指的掌指關節吊起伸直,也就是利用副木動態裝置,將手指張開,始能從事功能性的握捏與抓放動作。這對需要漫長等待神經重新生長時期的來說,能早期提供手部功能性動作的副木,是個有效的處置方法。
三、結語
手部因受外力牽撕或割傷引起神經的斷裂傷,通常都需要手外科醫師的顯位手術修復,在等待神經再生的漫長的恢復期時,應注意預防受傷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產生萎縮。物理治療方面,可使用電刺激,防止肌肉萎縮;適度的熱療及理療可促進患部周圍的血液迴圈,降低區域性的腫痛。在康復的過程中,利用適當的副木支援及運動,來保持正確姿勢及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孿縮。一旦確定神經開始生長,遵循適當的感覺及運動之訓練計劃,手部的肌力、感覺及操作功能都可以恢復到相當的程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