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術前(入院後)1-5天:
(1)測量體溫、脈搏、血壓(護士),完成護理病歷;入院告知(責任護士)。
(2)採集病史,體檢,書寫大病歷(實習醫師),完成首次病程記錄(住院醫師)。
(3)非急診手術者安排化驗檢查(住院醫師):三大常規、血生化、血型、乙肝六項、抗HIV,抗HCV、胸片、心電圖。
(4)需急診手術者,完成血常規,凝血四項,術前三項,必要時作心電圖及胸片檢查(住院醫師)。
(5)需急診手術治療(總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術後行抗感染、止血、補液支援等治療(責任主治醫師),進入手術日臨床路徑。
(6)採集標本,完成化驗檢查(護士)。
(7)術前評估(責任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對區域性條件差,不適合做肌腱修復手術者,需出此臨床路徑,先改善區域性條件,滿足需要後再進入術前臨床路徑。
(8)告知患者午夜12時以後禁食水,手術區及肌腱供區備皮,睡前沐浴(護士)。
(9)需術前預防性抗感染者,抗生素治療(責任主治醫師)。
(10) 術前告知並簽署術前同意書,介紹手術醫師(住院醫師)。
(11)完成麻醉前評估及簽署麻醉同意書,介紹麻醉師(高年資麻醉責任主治醫師)。
2 、手術當天:
(1)完成術前注射,必要時留置導尿管(護士),陪送患者進入手術室(護士或實習醫師)。
(2)完成肌腱縫合手術(總住院醫師或責任主治醫師)或肌腱移植修復手術(責任主治醫師、主任醫師)。手術後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於保護位。
(3)術後予禁食水6小時,預防感染,止血,對症處理(住院醫師)。
(4)監測脈搏 、血壓及生命體徵的變化,抬高患肢(護士),觀察手術肢體的血運、外固定的鬆緊度及傷口滲出情況,放置引流管者觀察引流物的性質及引流量(護士、住院醫師)。
3、 術後第1天:
(1)測量體溫、脈膊、血壓,詢問傷肢情況(護士)。
(2)觀察傷肢外固定的鬆緊度及傷肢血動,檢查有無感覺障礙,觀察傷口敷料滲出情況及引流管情況(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3)預防感染,止血,對症處理(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4、 術後第2天:
(1)測量體溫、脈膊、血壓,詢問傷肢情況(護士)。
(2)觀察傷肢外固定的鬆緊度及傷肢血動,檢查有無感覺障礙,觀察傷口敷料滲出情況及引流管情況,如引流少,可拔除引流物(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3)預防感染,止血,對症處理(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4)疼痛減輕後可據情上舉傷肢,活動未固定的其他關節,減輕水腫,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住院醫師)。
(5)應用橡皮筋牽引傷指者,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功能訓練,早、中、晚各進行1-2組鍛鍊,主動伸(屈)指,被動屈(伸)指各10-20次。
5 、術後第3天:
(1)測量體溫、脈膊、血壓,詢問傷肢情況(護士)。
(2)觀察傷肢外固定的鬆緊度及傷肢血動,檢查有無感覺障礙,觀察傷口敷料滲出情況(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3)預防感染,止血,對症處理(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4)繼續進行主、被動功能鍛鍊及肢體活動。
6、 術後第4-7天:
(1)測量體溫、脈膊、血壓,詢問傷肢情況(護士)。
(2)觀察傷肢外固定的鬆緊度及傷肢血動,檢查有無感覺障礙,觀察傷口敷料滲出情況及引流管情況(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3)預防感染,止血,對症處理(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4)繼續進行主、被動功能鍛鍊及肢體活動。
(5)體溫正常,傷口無感染者手術後3-5天停用抗生素(住院醫師、責任主治醫師)。
(6)手術後2周拆線(住院醫師)。拆線後傷肢繼續外固定。
(7)傷肢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者可據情住院或出院門診治療(住院醫師)。並告知出院後隨訪時間及注意事項。
7 、出院門診:
(1)患肢據情外固定3-4周,固定期間觀察傷肢血運,定期門診複查,不適隨診,指導患功能鍛鍊(責任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2)出院門診治療者手術後2周拆線(護士、住院醫師)。
(3)去除外固定後理療、功能鍛鍊(理療師、責任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4)可據情采用中草藥治療(責任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5)經過6個月的功能鍛鍊,傷肢功能恢復不滿意,有肌腱粘連,可手術行粘連鬆解(責任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8、 康復指導:
(1)手術後第2天,傷口滲出減少、疼痛減輕後即可在橡皮筋保護下開始進行功能訓練,早、中、晚各進行1-2組鍛鍊,主動伸(屈)指,被動屈(伸)指各10-20次。晚上可不用橡皮筋牽引,以屈曲攣縮,有條件者可開始在指導下行CPM訓練。
(2)手術後疼痛減輕後即可在指導下進行肩肘關節功能鍛練。
(3)傷指去除外固定後,即可進行患指的主被動伸屈功能鍛鍊。
(4)可據情采用各種促進傷肢腫脹消退,功能恢復的理療方法治療,包括熱療、蠟療、醋療等。
(5)可據情采用中草藥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