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收治多例創傷性性脾臟挫裂傷,術前CT均提示脾臟挫裂傷,其中兩例Ⅱ級脾臟損傷,一例Ⅲ級脾損傷合併腹腔內出血和積血。1例單純性脾臟損傷,兩例合併腦外傷,胸部外傷,多發四肢骨折。入院時患者生命體徵均相對穩定,予以積極立即治療,完善術前積極準備,聯絡介入科,急症送人介入手術室,配合介入科手術治療,術中順利放置鋼圈栓塞脾臟動脈。術後患者無寒戰/高熱,無血小板、白細胞等明顯增高表現,患者術後恢復順利,無明顯併發症發生。
討論:
脾外傷治療應在“搶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臟第二”的原則上進行,這已形成共識[2]。脾臟具有參與調節血液、免疫、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特別是近年來促吞噬肽(tuftsin)的發現更證明了脾臟功能的重要性,脾切除後有可能出現OPSI等,所以各種保脾治療方法應運而生。1973年Maddison首先報道一例門靜脈高壓伴脾亢患者採用自身凝血塊經導管行脾動脈栓塞,80年代後人們逐漸發現脾動脈栓塞(SAE)尤其是部分脾栓塞術(PSE)的治療的優勢。0wens等發現經導管超選擇性和明膠海綿栓塞也適合於部分手術風險大的脾破裂者。國外技術成熟的脾栓塞治療中心,脾破裂的病死率僅為2.4%,低於脾切除術的手術死亡率。
脾破裂介入治療的適應證是經CT檢查的I級脾損傷,包括孤立或多發脾實質裂傷、未傷及脾門者,且未合併腹腔臟器損傷;Ⅱ、Ⅲ級脾損傷在保守治療時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遲發破裂;或年齡<20歲的Ⅳ級脾損傷病人。其禁忌證包括碘過敏、各器官功能極度低下、嚴重感染和發熱、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者。
脾動脈栓塞材料主要是明膠海綿,血管微線圈等。採用seldinger法經皮穿刺股動脈入路,選擇性脾動脈插管,先行血管造影檢查,觀察有無脾動脈截斷、灶狀染色及出血徵象。若發現造影劑外溢(出血量>0.5mL/min)是出血最直接徵象,也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脾血管破裂明確者行脾動脈部分栓塞術,超選插管則深入脾葉、段動脈,釋放栓塞材料。如導管不能超選至脾門者,可採用條狀明膠海綿栓塞,但要嚴密監視栓塞劑的流向,以免異位栓塞。若破裂血管不明確者,脾周僅見血腫和(或)伴有腹腔血性暗區(cT或B超),可行脾動脈主幹栓塞,但仍應儘量插至脾動脈的中、遠端,以免誤栓胰背動脈。治療後造影檢查栓塞效果,如有造影劑滯留或流速緩慢,說明出血停止,即停止栓塞。栓塞不成功多因側支迴圈位於栓塞水平的遠端,一次不成功者可多次重複栓塞。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可能造成的脾梗死或異位栓塞發症。鑑於脾臟的多血供來源,脾動脈主幹栓塞一般不會造成全脾梗死;有學者認為多個血管路徑的聯合超選插管可預防異位栓塞發生,但造成脾梗死的可能性更大。
脾臟創傷患者,通過脾臟動脈介入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留脾臟一定功能,有利於患者術後康復及減少術後各種手術併發症發生,加速患者術後康復,減輕患者痛苦。患者通過微創手術治療後患者恢復快,避免傳統開腹手術帶來的嚴重創傷和手術麻醉打擊,術後腹部疼痛,腹腔粘連,切口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率,符合加速康復外科相關的理念。我們認為脾動脈血管介入治療脾臟外傷需嚴格把握手術指徵,掌握手術時機,儘量避免醫療相關風險,加快患者恢復,利於提高醫院創傷救治水平和展現我院創傷救治技術含金水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