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是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出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體表腧穴或患處產生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本方法操作簡便、使用安全、適應廣泛。
一、常用罐具
常見的罐具有玻璃罐、竹火罐、陶瓷管、擠壓排氣罐、抽氣排氣罐及多功能排氣罐。
1、玻璃罐:肚大口小,口邊外翻,有大、中、小三型。其優點在於其質料透明,可以從外面看到吸著麵皮膚的變化,易於掌握拔罐後區域性反應的程度,且吸附力大,易於清洗,適用於全身各部,可施多種罐法,是最常用的罐具之一,但傳熱較快,易於破碎。
2、竹罐:用直徑3~7 釐米粗細的竹子逐節鋸斷,一端去節做口,一端留節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樣的圓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術的部位加以選擇。其取材容易,製作簡單吸拔力強,能耐高溫,不易摔碎,但難以觀察罐內面板反應。
3、抽氣排氣罐:罐和抽氣器用導管連線,常用罐材料為塑料,其吸附力可隨意調節,不易摔碎,可適用於多部位。
二、操作方法
常用的有閃火法、投火法。
1、閃火法:用止血鉗夾住略蘸酒精的棉球,一手拿火罐,點燃後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點燃後立即伸入罐內後迅速退出並及時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方法,須注意操作時少蘸酒精以免然燒罐口,造成面板灼傷。
2、投火法:將蘸酒精的棉球或摺疊的軟質白色紙片點燃後,投入罐內,然後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罐內燃燒物易墜落燙傷面板,故多適用於側面橫向拔罐。
三、拔罐法的常見應用
1、單罐法:即適用一個火罐,針對病變部位明確、範圍侷限、或有固定壓痛點。如痛點的阿是穴。
2、多罐法:即多罐並用,針對病變範圍廣,部位多。
3、留罐法:即拔罐後將罐留置5-15分鐘,使淺層面板和肌肉吸入罐內,輕者面板潮紅,重者皮下淤血紫黑。留罐時間應以患者的體質、肌膚反應、面板薄瘦、年齡而定。
4、閃罐法: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附於應拔部位,隨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覆吸拔至面板潮紅,或罐體底部發熱為度。常用風溼痺症、中風後遺症、肌膚麻木、肌肉微弱等,本法要求動作迅速。
5、走罐法:又名推罐法,操作方法是先在施罐部位塗上潤滑劑,以凡士林、潤膚霜為佳,也可用水。將罐吸拔好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稍用力將罐沿著經絡、肌肉、骨骼循行線路推動,反覆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面板紫紅為度。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處。
四、啟罐方法
一手握住罐體腰底部稍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邊緣的面板,使罐口與面板之間形成空隙,空氣進入罐內,則罐自落。
五、常見問題
1、燒燙傷:處理原則:自來水迅速沖洗20分鐘左右,塗抹燒燙傷膏藥,必要時醫院處理。
2、水泡:起罐後罐周面板出現水泡或罐斑痛癢,不可搔抓。數日內可自行消退,如出現小水泡者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處理。泡大著需醫院處理。
六、舉例
1、留罐
風寒感冒:畏寒怕冷,流清涕,咳白痰等等,大椎穴留罐,可配合灸法。
區域性疼痛:找準阿是穴,留罐。如退行性膝關節炎,腰痛等。
除溼: 背部膀胱經多罐、留罐。
2、走罐
緩解疲勞:背部膀胱經走罐,刺激背腧穴,調整臟腑功能。
感冒:背部走罐,去除寒邪、熱邪、溼邪。
疼痛:面積較大者,可走罐,順經絡或肌肉方向。
3、閃罐
神闕穴閃罐治療失眠。
刮 痧
一、概念
刮痧療法,是指用銅錢、瓷匙、水牛角、鈕釦等鈍緣光滑的硬物器具,蘸植物油、清水、酒、活血劑等反覆刮動、磨擦患者某處面板,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其機理是通過器械作用,刺激穴位、面板經絡,將皮下乃至深層組織、內臟之邪氣呈現於表、通達於外,從而達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增強臟腑功能,調動衛氣的作用。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其機理可能在於它使微細血管擴大或破裂,造成充血或瘀血,化為一種刺激源,形成一種反射,以活躍生理機能,改善血液迴圈,促進細胞代謝,促進毒素排洩,增強機體免疫力,以達到抗禦疾病,促進身體康復的作用。
二、刮痧方法
1、輕刮法:亦稱補法,是初學者常用手法之一。是指刮痧時刮板接觸面板面積大,移動速度慢或下壓刮拭力量小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兒童、婦女、老年體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2、重刮法:亦稱瀉法,是針對骨關節軟組織疼痛性病症所採取的一種手法。在刮痧時刮板接觸面板面積小,移動速度快或下壓刮拭力量較大,以患者耐受為度。多適用於年輕力壯、體質較強或背部脊柱兩側、下肢及骨關節軟組織較豐滿處的刮痧。
3、直線刮法:亦稱直板刮法,就是利用刮板的上下邊緣在體表進行直線刮拭。操作者一般用右手(左手亦可)拿住刮板,拇指放在刮板的一側,其餘食中指或四指放在刮板的另一側。與體表呈45度左右,刮板薄的一面1/3或1/2與面板接觸,利用腕力下壓並向同一方向直線刮拭,要有一定長度。適用於身體比較平坦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和頭部,是一種常用手法。
4、弧線刮法:是指刮拭方向呈弧線形刮拭後體表出現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刮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結構特點而定。如胸部肋間隙、肩關節前後和膝關節周圍多用此法。
5、點壓法:亦稱點穴手法,多用於穴位或痛點的點壓。與按摩法配合使用。用刮痧板厚的邊角與面板形成90度垂直。力量逐漸加重。以耐受為度,保持數秒鐘後快速抬起,重複操作5~10次,操作時將肩、肘、腕的力量凝集於刮板角,施術要求靈活。既要有彈力,又要堅實,此法適用於肌肉豐滿,刮痧力量不能深達或直接不宜刮拭的部位和骨骼關節凹陷部位,如環跳、委中、犢鼻、水溝以及背部脊柱棘突之間等。此法是一種較強刺激手法,具有鎮靜止痛。解痙作用。
6、揪痧法:是指操作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節或食指、大拇指對準施術部位,把面板與肌肉揪起或撕扯特定部位,瞬間用力向外滑動再鬆開,這樣一揪一放,直到面板出現紫紅色或瘀點。主要用於印堂、天突和背部夾脊穴。
刮痧操作手法,除根據病情外,還要結合年齡、體質、性別以及部位而定,手法靈活選擇,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強調“出痧”,以免損傷體表,造成疼痛或病情加重。
三、舉例
1、感冒:沿背部膀胱經走行刮痧。
2、疼痛、麻木:區域性刮痧。
3.、除寒溼:背部刮痧。
4、退行性膝關節炎:膝關節處刮痧。
5、失眠:督脈及夾脊穴,膀胱經,臟腑功能調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