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於長期心肌缺血導致心肌侷限性或瀰漫性纖維化,從而產生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功能受損,引起心臟擴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臨床綜合徵。
二、危險因素
高血壓、高血糖、脂肪代謝紊亂(肥胖)以及纖維蛋白原升高、血中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增高微量元素缺乏,凝血因子異常、過量進食缺乏體力活動、吸菸以及尚有爭論的A型性格、家族心臟病病史均為缺血性心肌病的危險因素。
三、致病因素
缺血性心肌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動力性和(或)阻力性因素引起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心臟不同於人體內其他器官,它在基礎狀態下氧的攝取率大約已佔冠狀動脈血流輸送量的75%,當心肌耗氧量增加時就只能通過增加冠狀動脈血流來滿足氧耗需求當各種原因導致冠狀動脈管腔出現長期的嚴重狹窄引起區域性血流明顯減少就會引起心肌缺血。能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心肌微迴圈障礙等。
四、表現
心絞痛、心力衰竭(勞累性呼吸困難,嚴重者可發展為端坐呼吸和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等左心衰竭的表現。疲乏、虛弱比較常見。晚期合併右心衰竭時,病人可出現食慾減退、周圍性水腫和腹脹、肝區痛等表現)、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心房纖顫、束支傳導阻滯多見)、血栓和栓塞。
五、治療方法
不同型別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療方法不同,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後康復治療。
六、注意事項
消除一切可以治療或預防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包括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肥胖控制體重等,要注意防止心力衰竭的誘發因素如呼吸道感染、輸液過多過快等因素。
(1)飲食:因缺血性心肌病時,需經常服用利尿藥,故飲食的限制不必過嚴。老年人體液減少,遠側腎單位吸收鈉的能力減退,易引起低鈉血癥,導致脫水、血壓下降、血液濃縮、血栓形成。服用利尿藥時可不必過度限制鈉鹽一般2~5g/d,心力衰竭嚴重者要限制在0.2g/d以下。液體入量1500~2000ml/d。應食用高蛋白、低熱量、高纖維素等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2)休息: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的休息與活動應根據心功能的狀況安排合併有心力衰竭時應強調有足夠的休息,休息的時間要長早期即應鼓勵病人在床上做四肢活動促進肢體血液迴圈。輕度心力衰竭者應避免劇烈活動堅持適當的體力活動如太極拳等。中度心力衰竭應限制日常活動量,可短距離散步、短時間氣功等。重度心力衰竭應臥床休息。老年人心力衰竭時既要強調休息也要強調適量活動,以不增加發生胸悶、氣短等症狀為前提。避免長時間臥床休息防止發生褥瘡及引起靜脈血栓形成、栓塞等疾病。
總之,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疾病,但可以經正規治療後症狀得到緩解,改善後期生活質量,當然這需要患者及其家屬與醫生的共同努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