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得知孩子患了先天性心臟病,大量的家長都非常焦慮,感覺天都塌下來了。每個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接受手術或介入等有風險的治療。有些家長可能聽說,一些先天性心臟病是可能自行癒合的,所以也想知道自己孩子所患的先天性心臟病是否能夠自行癒合,是否能夠避免介入或手術治療的痛苦和風險。
就目前積累的臨床經驗,複雜先心病是沒有自愈的可能的。部分簡單先天性心臟病則是可以自行癒合的:
一、房間隔缺損
房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心病之一,分為五種型別:卵圓孔型、繼發孔型、冠狀竇型、靜脈竇型和原發孔型。
臨床資料顯示,卵圓孔型房間隔缺損、小型的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有自愈的可能。直徑小於5mm的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卵圓孔型房間隔缺損自愈率達80%。部分5-8mm的房間隔缺損可以在3週歲以內癒合。冠狀竇型、靜脈竇型和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則不能自行閉合,必須手術處理。總的說來,8mm以內的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可以不著急處理,等孩子到3週歲以後再做決定。8mm以上的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冠狀竇型、靜脈竇型房間隔缺損以及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一般不能自行癒合,1歲左右可以進行手術治療,效果良好。
二、室間隔缺損
室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心病,佔所有先心病的30%左右。根據位置不同,室間隔缺損可分為膜周型(又稱室上嵴下型)、漏斗部型(又稱室上嵴上型、幹下型)、肌部型、房室通道型(又稱隔瓣後型)、混合型等五類。根據大小不同,嬰幼兒室間隔缺損分為小型缺損、中等缺損、大缺損。小型缺損,缺損口直徑12.5px以下或者小於,中等缺損,缺損大直徑在0.6~22.5px,大缺損,缺損孔直徑大於25px。部分室間隔缺損可以自行癒合,室間隔缺損自愈的概率和缺損的位置及大小有關。
中小型(尤其是小型)膜周型、肌部型室間隔缺損有自愈的可能性,室間隔缺損越小,自愈的可能性越大。室間隔缺損的自愈,常常發生在2歲以內,尤其是1歲以內。文獻報道,1週歲內小型肌部室間隔缺損自愈率37.9%-93%不等;中小型膜周型室間隔缺損,1週歲以內自動閉合率自4.7%- 35%不等。 室間隔缺損自愈的機制包括:
1、覆蓋閉合:多發生在膜部周圍缺損,三尖瓣後瓣葉和部分隔瓣葉或腱索組織貼著缺損邊緣,並與之覆蓋閉合。在右心室壓力高的情況下容易發生。二尖瓣瓣葉亦可將其臨近的缺損覆蓋閉合,特別是併發心內膜炎者。
2、侵入性閉合:肌部缺損因間隔肌肉發育將其縮小,再加上邊緣的渦流纖維化,形成纖維膜或纖維塞子把缺損堵住。
3、縮小和填充閉合:缺損處心內膜增生和纖維化而閉合,感染性心內膜炎所形成的贅生物亦可將缺損閉塞。
總的來說,室間隔缺損自愈的規律是,小缺損閉合率高,大缺損閉合率低;肌部、膜周部缺損閉合率高,幹下型缺損不能自行閉合;2歲以內閉合率高,2歲以上閉合率低;合併肺動脈高壓者很難自行閉合。對於不能自行癒合的中-大型室間隔缺損、幹下型室間隔缺損,患兒容易發生反覆呼吸道感染、心衰、餵養困難、多汗、呼吸急促、肺血管病變、肺動脈高壓、瓣膜返流等繼發損害,因此,一經診斷,不應心存僥倖,應及早診治,及時手術治療,儘早讓孩子恢復健康。
三、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是在主動脈弓降部與肺動脈之間相連的管道,在胎兒時期,胎兒迴圈系統依賴其存在,但在出生後應自然閉合。如果動脈導管未能閉合,則存留一個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通道,稱動脈導管末閉。動脈導管未閉也是常見的先心病之一,動脈導管未閉大致可分為5型:管型、漏斗型、啞鈴型、窗型、動脈瘤型。直徑小於4mm的管型、漏斗型、啞鈴型動脈導管有自愈的可能。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的發生率明顯高於足月產新生兒,體重小的新生兒發生率高於正常體重者。
對於足月產新生兒,在正常情況下,約50%的動脈導管於出生後24小時自動閉合,90%於出生後48小時閉合,所有動脈導管均於72小時內閉合。但在出生後7- 8天內有潛在性再開放的可能。如果出生1周後動脈導管仍然不閉合,則沒有自動閉合的可能。
對於早產兒,動脈導管自動閉合時間顯著延長。通常,60%的動脈導管於出生後3天內閉合,72%-75%於出生後3個月內閉合。雖然有人認為在2歲以內均存在自動閉合的可能,但通常認為出生3個月以後仍未閉合的動脈導管此後自動閉合的現象非常罕見。
如果患兒出現氣促、多汗、乏力、餵養困難、反覆發生肺炎,生長髮育落後,應及時進行介入或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