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在胚胎髮育時期(尤其懷孕初期2~3個月內),由於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或發育異常而引起的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後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情形。
根據血流動力學結合病理生理變化,先天性心臟病可分為發紺型或者非發紺型,也可根據有無分流分為三類:無分流類(如肺動脈狹窄、主動脈縮窄)、左至右分流類(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右至左分流類(如法洛四聯症、大血管錯位)。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其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畸形的大小和複雜程度。複雜而嚴重的畸形在出生後不久即可出現嚴重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房間隔缺損症狀:多數患兒嬰兒期無症狀,兒童期可表現為活動後氣促,活動耐量減少,發育遲緩,易患呼吸道感染。大分流量病例可能發生心力衰竭。
室間隔缺損症狀:小型室間隔缺損多無臨床症狀,生長髮育一般不受影響。中到大型室間隔缺損在新生兒後期及嬰兒期可出現如餵養困難、氣促、多汗、體重不增、反覆呼吸道感染,嚴重者出生後半年內常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影響生長髮育。大型缺損伴明顯肺動脈高壓時可出現青紫,活動可受限,並最終發展為右心衰竭。
動脈導管未閉症狀:動脈導管內徑細小,臨床上可無症狀。內徑較大者分流量大,出現氣急、咳嗽、聲音嘶啞、乏力、多汗、心悸。可反覆發生肺部感染或伴有心力衰竭。
肺動脈狹窄症狀:早期可無症狀,狹窄程度越重,症狀也愈明顯。主要症狀為紫紺,輕者可出現勞累後氣急、乏力、心悸。重者可發生水腫和昏厥。
法洛四聯症症狀:動脈導管未閉前,往往症狀不明顯;動脈導管閉合後,一般在出生後3—6個月出現發紺,也有少數到兒童或成人期才出現。發紺為全身性,在運動和哭鬧時加重,平靜時減輕,其程度因肺動脈狹窄的程度而不同。由於動脈血氧含量降低,活動耐力下降,活動時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出現缺氧性發作、意識喪失或抽搐。患兒每行走不遠即主動採用蹲踞的姿勢,使體迴圈阻力增高,從而減少右向左的分流,使缺氧程度有所改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