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林巨集

  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二級預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藥物治療、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等是目前臨床實踐中常常採用的方法和手段,儘管新的研發藥物不斷問世,手術方法不斷提高,支架及保護傘等醫療器械不斷改進,然而圍繞著這幾種治療手段孰優孰劣始終爭論不休。

  正如拳擊場上金腰帶的獲得要靠實力來見證一般,針尖對麥芒的PK對解釋上述問題顯然更具說服力,尤其是涉及生命和健康的臨床實踐活動,更期待著對廣大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的治療技術的出現。設計更加合理的隨機、對照、盲法研究方案顯然會有助於促進臨床治療水平的提升。

  國外既往的一些小型臨床觀察注意到,相比較CEA治療,CAS出現了更多的治療中卒中和死亡危險,雖然支架操作經驗的豐富和支架材料等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一些風險,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現象還是依舊如此。國內眾多單位開展了CAS技術,而CEA並不常採用,因此也就缺乏基於國人的科學的資料資料比較,但這不足以使我們迴避對臨床治療技術優越性的深入探討。

  新近發表在柳葉刀雜誌的一項研究ICSS發現,在這項募集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總數達到1713例的研究中,先期的結果表明,120天時發生卒中或死亡的風險比較,CEA組顯著低於CAS組,而這項研究3年時發生致死、致殘性卒中風險的資料尚還有待分析。

  同時在柳葉刀 神經病學雜誌報道的,採用彌散和FLAIR成像技術的ICSS子研究觀察到,CAS較CEA出現了更多的新發急性缺血性病灶(50% vs 17%),許多病灶在術後1月時仍舊存在,儘管大多數的病灶是非症狀性的,但其遠期與認知功能障礙、抑鬱和癲癇等發生之間的關係還需進一步跟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