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心臟病是指心臟內解剖結構的異常或損壞,如最常見的間隔缺損、瓣膜病;更寬泛地,抑或還應該伸延至營養心臟的自身冠狀動脈和連線心臟的大血管的病變,如冠狀動脈病變、瓦氏竇瘤破裂以及各種大動脈瘤等等。通過外科手術或者介入性修復能有效治療結構性心臟病,並且兩者成為臨床上兩個主要的治療手段與方向。
微創心臟外科作為心臟外科領域的一項新技術和分支,萌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近一、二十年來,隨著心血管外科技術裝置的進步,基礎和臨床研究的融匯,外科理念和操作手段的轉變,尤其是面對來自快速發展的介入性治療的挑戰,微創技術在結構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的應用有了很大進展,這些臨床實踐已經滲透到心臟血管外科的各分支領域,特別是在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外科、瓣膜病外科、冠狀動脈和大血管疾病外科這三大分支。
現就微創心臟外科常用技術,進行簡要介紹。
1、小切口技術
針對傳統心臟外科的大切口、大手術問題,人們最先開始的就是改變入路途徑和縮短切口長度。結構性心臟病中許多心臟手術可以通過MI完成,MI主要有經肋間、部分胸骨劈開和胸骨旁三種入路。心臟外科醫生在手術徑路上嘗試各種方法,甚至不用CPB支援、心臟跳動下手術。同傳統胸骨正中劈開入路比較,具有創口小、外表美觀和引流量少等優點。
2、胸壁打孔全胸腔鏡下手術
部分心臟外科醫師借鑑腔鏡外科技術,探索出胸壁3孔全胸腔鏡下的心臟外科手術方法。
同小切口手術比較,腔鏡技術能夠到達心臟的各個區域,實現更完全的再血管化;同時吻合更為精確。與傳統手術比較,它避免了正中開胸、減少胸痛、縮短康復時間。
3、完全胸腔鏡輔助下機器人手術
隨著微創手術臨床應用和不斷改進,安全性和實用性得到了中期臨床實驗的肯定。這些技術又促進了完全胸腔鏡機械臂技術的第三代機器人的問世,後者使手術時間大大減少,手術精度更加改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