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流行病學:
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1-59歲一般人HBsAg攜帶率為7.18%,5歲以下兒童的HBsAg僅為0.96%。據此推算,我國現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例。
什麼是乙型肝炎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臟炎性損害。它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大部分乙型肝炎在急性期經過治療能夠痊癒,少數病例病程遷延或轉為慢性,其中一部分可發展為肝炎肝硬化化甚至肝癌;極少數病例病程發展迅猛,肝細胞出現大片壞死,成為重型肝炎;另有一些感染者則成為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
乙型肝炎分類
急性乙肝:病程在半年內稱急性乙肝,一般起病較急,有輕重不等的症狀,多數人表面抗原多在半年內消失,少數可變成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病程超過半年稱慢性乙肝,可有輕重不同的症狀,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如果沒有乙肝病史,也沒有近期的化驗結果,首次發病有時很難判斷是急性乙肝還是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如果沒有症狀和體徵,肝功能正常,僅僅是表面抗原陽性,不論是“大三陽”或是“小三陽”.也不論HBV-DNA陽性或陰性,均稱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它佔乙肝感染者中的大多數。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雖然沒有症狀,甚至肝功能也正常,但是肝臟存在慢性炎症,如果不治療,最終可以發展為肝硬化,這些人其實不是真正的攜帶者。因此,如果沒有肝組織學檢查的證據,要進行長期的、動態的觀察,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
重型乙肝:病情發展迅猛,症狀很重,如不積極搶救,可危及生命。
乙型肝炎傳播途徑
(1)醫源性傳播
經血液和血製品傳播:經輸血(包括血清、血漿、全血及其它血液製品)後引起的肝炎為輸血後肝炎。近年來通過敏感的血清學篩檢方法,使輸血後肝炎發病率大幅度下降。
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紋身、扎耳環孔、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鬚刀和牙刷等。
(2)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生(產)期,多為在分娩時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隨著乙肝疫苗聯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大為減少。
(3)接觸傳播
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帶有HBV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等通過易感者的面板、粘膜的破損處進入機體,而非經糞-口傳播,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因此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計算機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HBV。
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亦未發現HBV能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
乙型肝炎患者應做哪些檢查
乙肝兩對半定性及定量檢測;HBV-DNA定量檢測;肝功能化驗、凝血酶原時間(PT)和甲胎蛋白(AFP);腹部B超、腹部CT等。
大三陽”和“小三陽”
“大三陽”表示“二對半”檢測結果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體三項陽性,即HBsAg(+)、HBeAg(+)、抗HBc(+)。
“小三陽”表示“二對半”檢測結果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體、乙肝病毒核心抗體三項陽性,即HBsAg(+)、抗-HBe(+)、抗HBc(+)。
HBV-DNA定量檢測
HBVDNA定量檢測可反映病毒複製水平,主要用於慢性HBV感染的診斷、治療、適應證的選擇及抗病毒療效的判斷。HBVDNA陽性就表示有乙肝病毒顆粒存在,並且複製活躍,傳染性強。
如何選擇抗病毒藥物
目前,國內外醫學界所公認的治療慢性乙肝有確切療效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有兩大類:α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 病人要在明確自身的病情基礎上,瞭解抗病毒藥物的種類、作用機制、適應症、療效、副反應等,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抗病毒藥物。慢性乙肝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治療時間特別是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而對於慢性乙肝患者來說則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乙肝患者應樹立信心,堅持用藥,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相信一定能夠戰勝病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