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病科 副主任醫師 考希良

  白塞病以反覆發作性口腔、生殖器潰瘍,眼炎和面板損害為特徵。本病屬中醫學狐惑病範疇。本病的病因病機,眾多醫家皆認為與毒邪有關。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本病“皆溼毒所為也”,吳謙《醫宗金鑑》認為“每因傷寒病後餘毒與淫之為害也”,近代嶽美中言:“狐惑病是溫毒熱性病治療不得法,邪毒無從發洩而自尋出路的轉變重症。”本文擬從毒邪角度對病因病機進行探討。

  一、毒的產生

  1、飲食不節,溼熱毒生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功能正常,化生的精、氣、血、津液足夠,則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至筋骨皮毛等都能得到充分營養,進行正常生理功能。若暴飲暴食,失於排程,或素日偏嗜膏粱厚味、辛辣肥甘、醇酒滋膩之品,飲食非但不能化生氣血,反而會滯脾礙胃,影響脾胃的功能。《素問・痺論》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受損,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谷精微不能佈散,阻滯中焦,釀生溼濁。為內毒生成提供條件,成為生毒之源。

  本病多見於中青年。就男子而言,正是“二八”至“四八”之間。《素問・上古天真論》言:“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正值腎氣充盛,人生壯年,機體陽氣亢盛,“氣有餘便是火”。

  另外,其時又是男子事業興旺發達,如日中天之時,應酬頻頻,醇酒滋膩、辛辣肥甘之品不離於口,觥籌交錯之聲不絕於耳。脾胃屢屢受損,溼濁瀦留,從陽化熱,釀生毒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四七,筋骨堅,髮長極”,正處於經孕產乳之時,皆以血為用,易耗傷氣血。《靈樞・五音五味》言:“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期數脫血也。”氣有餘便是火,陰血不足,易生內熱,溼邪從之化熱,致毒邪內生。

  2、情志失調,熱毒內生

  情志是人體對客觀事物和現象所做出的不同反應,人體的情志活動與臟腑氣血有密切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情志活動物質基礎是五臟的精氣血。一般情況下情志變化不使人發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生理活動的調節範圍,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才會導致疾病發生。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來自家庭、生活、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都會使人們出現七情過極之象,傷及臟腑氣血,導致氣機鬱阻,鬱久化熱,即“五志過極,皆從火化”、“氣有餘便是火”之說,從而導致熱毒內生,如《臨證指南醫案》華岫雲按曰:“鬱則氣滯、氣滯久必化熱”。

  二、毒的發展

  1、臟腑失調,毒邪滯蘊

  “物之能害人者皆謂之毒”,古籍中毒可以指病因、病症、藥物之偏性、毒物等。而此處是指內生邪氣(溼邪、熱邪)蓄積猛烈,醞釀頑惡所形成對機體具有強烈損傷作用的致病物質。前者飲食不節而致溼熱毒生,情志失調而致熱毒內生,若臟腑功能協調,或可毒去正安,使機體處於相對無毒的平衡狀態;若素體陰陽失調,或五志過極,七情內傷而致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常,不能清毒源,排滯毒,使毒邪滯蘊,侍機待發。可見臟腑失調,毒邪內蘊是本病發病基礎。

  2、外邪引動,毒邪攻注

  毒邪內伏,若無觸動,僅暗耗氣血,為害不彰,或如常人。若外感溼熱毒邪,或因內伏毒邪傷及正氣,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更易感邪。邪氣侵襲,或倍食辛辣肥甘厚膩之品,或失治誤治,濫用溫熱之藥,甚或激素等剛陽之物,使溼熱內蘊毒邪鼎沸,無從發洩而自尋出路。火性炎上,循經絡上攻於咽喉、口舌;溼性趨下,則下注於外陰;或流注於關節,或浸淫於肌肉面板。

  3、血脈失和,溼瘀毒結

  脈為血之府,脈管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在脈管中執行不息,流佈全身,環周不休,以營養人體周身內外上下。故血液正常迴圈有賴於脈管系統完整與通暢。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火毒侵犯血脈,輕則可擴張血脈加速血行,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血溢脈外形成瘀血。或溼熱毒邪耗氣傷陰,阻滯氣機,運血無力,血液粘稠,血行瘀滯。溼熱瘀毒相合,使毒邪愈猛烈頑惡,攻注肌膚,則紅斑結節;甚至侵及腦脈,而生偏枯之重疾。

  4.毒邪日久,耗氣傷陰

  溼性粘膩,毒邪纏綿,日久不去,勢必耗傷氣血津液。若素體陰虛,或女子亡血失精,或男子房勞無度,陰精本虧,再加毒邪攻伐,使陰精虧甚,正氣削殘,餘毒未絕,而致病勢纏綿,長年不愈,可有乏力、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氣陰虧虛之象。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更易復感外邪,邪氣外襲,正氣未能及時抗邪外出,邪氣稽留,引動餘邪,內外相合,邪毒湧動;或因飲食不當,多食辛辣肥甘;或驟然情志過極,而致臟腑功能損傷更甚,毒邪內生,與餘毒蓄加,毒邪復燃,而致病情反覆。

  總之,本病病因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毒邪(溼毒、火毒)內生,毒瘀相融,蓄積猛烈、醞釀頑惡,使毒邪鼎沸,循經上攻下注,導致諸症發生。

  三、毒的表現

  1、毒的外在表現

  ⑴潰爛。本病以口舌咽、外陰反覆潰爛疼痛及目赤為主要表現。毒邪內伏,遇外邪引動,自尋出路,溼熱瘀毒攻逐流注。或沿心肝脾經上攻,則口舌咽喉潰爛、腫痛、目赤、畏光流淚;溼性趨下,或沿肝經下注,則外陰潰爛、白帶黃稠。

  ⑵關節面板受侵。毒邪發作,外浸肌膚,不得發洩,滯而為害,可見面板紅斑結節;傷及肌膚之血絡,可致面板潰爛、紅斑纏綿不已;流注於關節,毒邪痺阻經絡,則關節腫脹灼熱;溼邪趨下,多見於下肢關節及面板受損。

  ⑶久病攻及臟腑。毒邪日久,由經絡而及臟腑,攻及肺臟則咳嗽、咯血;困於脾胃則“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擾及心神則“默默不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甚至肢體偏廢、神昏、譫語。

  2、毒的活動指標

  本病發作時可有周圍血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α2球蛋白和γ球蛋白增高,IgA、IgG增高,冷球蛋溶解時間延長。血清中可有抗人口腔粘膜細胞抗體及迴圈複合物存在,血清補體升高及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調,CD4+/CD8+比值倒置,CD45RA+細胞缺乏等。一系列體液細胞免疫系統的指標,可窺毒邪存在和活動之一斑。

  四、討論

  內毒是本病發病的重要因素,在整個發病過程中起著紐帶和線索重要作用。以毒邪為主線,經歷了毒邪內伏―毒邪鼎沸―正虛毒戀三個階段。初期,由於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反覆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內生溼熱濁邪,溼熱日久,釀生毒邪,毒邪內蘊,伏而待發。此時多因正氣尚充,毒邪尚弱,無力發作,患者如常人,或毒邪偶發,稍有不適,旋復即愈。

  後因舊習如故,臟腑功能紊亂更甚,內蘊之毒不斷蓄積,其勢漸彰,暗耗氣血,正氣漸虧;如遇外邪引動,或正氣驟減,必致毒邪鼎沸,氾濫成災;毒邪無從發洩,自尋出路,循經絡上攻下注,而致口舌外陰潰瘍,關節疼痛;毒邪傷及血脈,瘀血內生,毒瘀互結其勢更猛,輕則紅斑結節,重則毒攻腦脈,而致偏枯癱痿。後期,正氣削殘,無力祛邪外出,毒邪亦衰其大半,處於正氣虧虛,毒邪留戀之中,故病勢趨緩,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