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老年病科 主治醫師 李正軍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升高為特徵的代謝疾病群。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有2億糖尿病患者,我國有3000多萬,居世界第2位。預計今後將以每年100萬的數量增加。中醫防治糖尿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尤其是慢性併發症的防治,祖國醫學已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達到了許多西醫無法取得的效果,正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現將糖尿病中醫藥治療概述如下。

  1、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

  糖尿病屬祖國醫學“消渴”或“消癉”範疇。消渴之名首見於《內經》,是世界醫學史上對糖尿病最早的記載,從原文描述來看,脾癉類似於糖尿病的隱匿期,消渴類似於臨床糖尿病期,消癉類似於糖尿病併發症期。唐朝初年,甄立言就已經發現了消渴病的尿甜現象,並給消渴定義為“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此定義直到現在還是我們診斷消渴病即糖尿病的最有力證據。可見中醫對糖尿病病因、病機、症狀及防治的認識和記載,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於中醫藥防治糖尿病來說,提供了可靠的歷史淵源和堅實的理論基礎,搭建了良好的防治平臺。

  現代研究認為,中藥通過調節糖尿病人的內分泌代謝,改善胰島功能,增加胰島素水平,抑制胰高血糖素等途徑達到降血糖之目的。同時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微迴圈、改善腎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性激素水平、保護營養神經及調節微量元素等作用,對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起著積極作用。

  2、糖尿病中醫辨證論治

  2.1從肝論治

  糖尿病的病因病機與肝密切相關。肝主疏洩, 調暢情志, 為厥陰之髒, 以血為本, 以氣為用, 情志刺激首必犯肝,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主要病因, 歷代中醫醫籍也有所論述, 如《靈樞・五變篇》曰“怒則氣上逆, 胸中蓄積, 血氣逆流, 髖皮充肌, 血脈不行, 轉而為熱, 熱則消肌膚, 故為消癉”。《儒門事親・劉河間三消》所說:“消渴者……耗亂精神, 過違其度, 而燥熱鬱盛之所成也。”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三消》雲:“心境愁鬱, 內火自燃, 乃消症大病”。均指出糖尿病發病與肝密切相關。

  2.1.1疏肝解鬱法

  肝為風木之髒, 主疏洩, 喜柔喜暢,畏抑鬱怫逆, 凡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 水液的敷布、轉輸,無不有賴於肝之疏洩調達。口渴多飲多尿多食等症可不明顯 ,但伴乏力 ,脅脹 ,情志抑鬱 ,心煩 ,口黏 ,舌質淡紅或偏紅 ,脈弦 ,血糖高。治法:疏肝理氣。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白芍、當歸、佛手、香附之類。

  2.1.2 清洩肝火法

  肝為剛髒,內寓風火,每易激動升騰, 情志不暢, 鬱怒傷肝或肝鬱日久化火,火性炎上,反侮肺金, 消灼肺陰, 擾亂中宮,胃燥津虧,亢陽耗液, 下損腎陰,故多飲多食多尿之消渴隨之而起。臨床表現為胸中煩悶,口苦咽乾, 口渴多飲,頭暈目眩, 失眠, 多夢, 舌質紅、苔黃, 脈弦數, 治法為清肝洩火, 方用《沈氏尊生書》清肝湯加減:丹皮、山梔子、菊花、柴胡等。

  2.1.3 滋補肝腎法

  適用於肝腎陰虧之證。症見頭暈目眩,腰膝痠軟,耳鳴脅痛,口躁咽乾,五心煩熱,夜寐盜汗,面板乾燥,全身瘙癢,便幹尿頻,量多渾濁,舌紅少津,脈細數。基本方為:一貫煎和二至丸加減:生熟地、沙蔘、麥冬、女貞子、旱蓮草等.

  2.1.4 養血柔肝法

  肝藏血,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肝血不足,肝失所養,陰液亦虧,可致消渴,臨床症見口燥咽乾,脅肋隱痛, 煩躁,失眠,腳拘攣而痛,眼睛乾澀, 視物模糊或成雀盲,大便幹,小便數或短少,四肢麻木,面板乾燥,瘙癢,舌質淡, 脈細,治宜養血柔肝,方用《醫宗金鑑》之補肝湯加減:熟地、白芍、當歸、川芎、棗仁、炙甘草。

  現代研究發現,補肝藥對糖尿病中肝功能損害患者或對某些降糖西藥造成的肝功能損害有預防作用。可促進肝臟對糖、蛋白質、脂肪的代謝,促進肝臟對糖原的合成和儲存,減輕胰島負擔。

  2.2 從脾論治

  臨床上糖尿病患者多數“三多一少”症狀並不典型, 卻常見少氣乏力,神疲懶言, 肢節痠軟等脾虛症狀。遵循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 本著從臨床實際出發, 孫維峰(1)認為應該打破消渴病傳統“三消”辨證的侷限性, 而應重視從脾論治。許成群(2)認為從脾論治糖尿病病機主要是,脾胃積熱、脾虛溼阻、脾虛津虧、脾虛致瘀、脾氣下脫、脾虛及腎。治脾當分脾虛、脾實 ,同時必須重視運脾(3). 兼顧治肝、治腎,尤宜綜合運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辨證方法 ,整體認識 ,全面分析。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禁食辛辣、醇酒、肥甘之品,以顧護中州,強健脾胃,令脾健津生,熱除糖消。

  2.3 從腎論治

  歷代醫家關於消渴與腎之間關係的論述頗為豐富。大多數認為 ,消渴基本病機是腎水不足。張仲景首創腎氣丸治療消渴,趙獻可提倡治三消當以治腎為主。這些學說直至今日還對臨床具有影響和指導作用。因下元虛憊 ,無力約束膀胱 ,氣化失常致小便量多,飲一溲一。腎失於封藏固攝,則水谷精微下注而尿中帶有甜味。

  腎虛型糖尿病症狀表現為小便頻數,量多,或飲一溲一,夜間尿頻尤甚,消瘦乏力,腰膝痠軟,五心煩熱,盜汗,顏面潮紅,舌質紅,苔少或薄黃,脈細數。此型臨床較常見,以Ⅱ型年老患者佔多,病史長,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伴多種併發症。亦可見於有家族史者。治則以補腎為主。腎陰不足者宜滋陰補腎,多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腎陽虛衰宜溫陽益腎,可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陰陽兩虛者宜滋陰補陽,可選用金匱腎氣九、六味地黃丸合五子衍宗丸加減化裁。

  2.4 從瘀論治

  自 1978 年祝諶予(4)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 報道了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糖尿病取得滿意療效, 此後20年來, 糖尿病瘀血研究及活血化瘀法的運用一直是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研究的熱點。糖尿病從現代醫學病理解剖來看,多為胰島透明性變和纖維性變,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生化檢查可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這些病理改變使血流緩慢,影響血液變性,與祖國醫學“血不活,有瘀滯”的瘀血病機相似,為中醫採取活血化瘀治療提供了依據.糖尿病治療時,即便瘀血證不明顯,也應防患於未然,活血化瘀法要貫穿治療的始終。

  現代臨床與動物實驗研究表明,中藥活血化瘀藥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變血液流變,使增高的血液黏度得到明顯改及微迴圈,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抑制凝血功能和促進纖溶功能,可降血脂,提高靜脈血含氧量。目前糖尿病治療中首選的活血化瘀藥以大黃、丹蔘、赤芍、水蛭為多見。

  2.5外感論治

  現代醫學認為,病毒感染亦可以導致糖尿病的發生,它選擇性作用於易感個體 ,誘發自家免疫而發病。主要表現在1型糖尿病,常突然發病,發病後既有嚴重的胰島素缺乏,因此臨床症狀非常顯著,其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以秋冬多見,並經動物實驗證實,柯薩奇B4 病毒、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等可引起胰島細胞損害,發生糖尿病。在目前中醫臨床上,經常遇到的這種幼年消渴病,其發病原因亦很難用飲食、情志、勞欲等因素予以解釋,所以探尋其真正發病原因,可能會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幫助。

  由於患者素體稟賦薄弱,腎氣不充,氣血兩虛,尤其是少年兒童,五臟柔弱,感受六淫之邪,正氣不足以抗拒外邪入侵,邪氣首先犯肺,化熱生燥,耗傷肺陰,邪熱內蘊,進一步傷及胃、腎之陰,而導致一系列病理變化,故發為消渴之證,而且病情嚴重,發展迅速。這正是外感六淫導致消渴發生的病理機制。現代醫學已對早期發病的1 型糖尿病試行抗感染和免疫抑制劑治療,如果能中西醫相互借鑑,根據中醫基本理論,針對外感六淫的病因,進行早期的辨證施治,或許能為這種外感發生消渴病的治療開拓一條新途徑。

  3、併發症治療

  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治療,中醫藥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已有大量臨床資料及動物實驗證實。

  (1)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小球病變,通過中藥治療,不僅可以降低血糖、血脂,還可以改變腎病的病理過程,減輕腎小球系膜基質增生、硬化和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抑制腎小球基質中膠原合成,而且中草藥對腎小球細胞外基質增生相關因子TGF-B的基因表達也有調節作用,而起到保護腎功能作用。

  (2)癰:癰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在中醫辨證中主要以陰虛熱盛或氣血不足熱毒內滯為主要病理特徵,在其主法基礎上應用托裡散毒法治療。

  (3)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此合併症中醫病名為視瞻昏渺,在糖尿病的病理過程中視網膜及晶體病變表現尤為突出,且導致的後果也較為嚴重,甚或失明。

  (4)末梢神經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是一個多發且較為難治的疾病,屬中醫痺證範疇,臨床多見肢體麻木、感覺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因劇烈疼痛而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治療多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通絡止痛之品。

  (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殘併發症之一,它的發生是基於普遍的動脈壓降低,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異常的壓力負荷,容易感染等綜合因素.病理以微迴圈障礙為主,中醫病理以熱、毒、瘀三者合而為特徵.治療上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法,可採取內調外治綜合治療.

  4、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是依據中西醫各自的優勢,避各方面之短,充分發揮其長處。中醫藥優勢:改善症狀明顯、作用持久,副作用小,且中藥能與西藥有協同降糖的作用,發揮了中藥調理治本的優勢,保護了體內的器官,減少了西藥的副作用。西藥優勢:降糖效果好、起效快,易控性強。中西藥合用優勢:既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控制高血糖,又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升高,增加肝糖原含量,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臨床症狀.預防或減緩併發症的發生發展.這是純西藥或純中藥所不能達到的,對於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功能紊亂和降低血糖具有積極意義。

  具體臨床中,對於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應儘早應用胰島素治療,配合磺脲類、雙胍類等口服降糖藥加以中醫藥辨證治療。陳豔將中醫辨證為氣陰兩虛、內熱津虧血瘀的糖尿病患者,在原飲食和降糖西藥劑量不變的基礎上,加服糖君康口服液,治療35例,發現該方對血糖、尿糖、氣陰兩虛症狀的改善均有顯著效果。樊冬香用口服達美康並辨證治療糖尿病,不但能很快改善症狀,而且血糖尿糖下降明顯,並可長期穩定血糖水平,部分病人血漿胰島素提高,對心肌供血亦有明顯改善作用。

  5、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定位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定位應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整體調節: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肝、脾、肺、腎等多個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所以治療方面中醫認為必須重視整體調節,旨在通過全身性調理,達到治療糖尿病、防治併發症的目的。

  2 )有一定降糖作用:中藥的降糖可能有類似胰島素樣或胰島素刺激物作用;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敏感性;綜合靶效應。中醫藥在這方面值得進一步研究。

  3 ) 慢性併發症防治:高血糖為糖尿病主要或唯一原因,但並非是併發症唯一原因。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好而併發症仍然不降低,這歸於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需要對血糖、血壓、血脂、血黏度四高進行綜合控制,以減輕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正符合中醫多渠道、多靶點的整合作用。

  4) 減輕症狀:糖尿病的症狀與指標不成正比,血糖控制正常,但乏力、口乾等症狀並不消失,中藥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5 )預防為主,重視糖耐量減低的干預:祖國醫學十分重視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防微杜漸. 在糖耐量減低無證可辯的階段,此時可採用微觀辨證法, 可通過一些補虛的中藥及氣功導引,食療等養生之道等早期干預,對於糖尿病前期----糖耐量減低預防治療,一方面可避免轉化為糖尿病,另一方面養生保健.

  6) 科學評價,合理對待。中醫藥在糖尿病防治的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要合理的評價,正確對待,抵制輿論的錯誤引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