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活檢病理診斷是明確病變部位(腎小球、腎小管、腎間質、腎血管)、病變性質(炎症性與非炎症性、活動性或非活動性)、病變範圍(局灶性或瀰漫性、球性或節段性)必不可少的診斷方法,是決定腎臟疾病的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後的主要依據。
腎活檢病理診斷是通過部分腎組織的病變情況推斷整個腎臟病變,其病理所見的描述有時並不能獨立作出疾病的最終診斷,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進行系統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疾病診斷。因此,如何從病理檢查報告中瞭解腎臟病變嚴重程度的有關資訊,並與臨床結合,從而全面準確地把握疾病,是腎科醫生的基本功。
免疫熒光檢查和光鏡檢查是腎臟病理檢查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因此腎臟內科醫生必須掌握這兩種檢查診斷報告的閱讀技巧。
一、免疫熒光檢查
免疫熒光抗體技術是利用一種抗體只能與相應的一種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原理,將熒光素標記在已知抗體上,用標有熒光素的已知抗體與待檢腎組織反應,若腎組織中有與已知抗體相應的抗原存在,則兩者結合為抗原-已知抗體-熒光素的免疫複合物,該複合物在具有紫外光源的熒光顯微鏡下觀察,作為指示物的熒光素被激發放出鮮豔的熒光,即表示受檢腎組織內在熒光顯現的部位有與之相應的抗原存在。
免疫熒光檢查是腎小球疾病病理檢查中不可缺少的方法。應注意已知抗體和補體種類要全,保證有1~2 個腎小球。通過免疫熒光檢查,可顯示如下抗原:
1、球蛋白類:利用免疫熒光技術,常規檢查腎組織切片上的人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以確定參與免疫反應的球蛋白種類;
2、補體類:如C3、C1q,以證實免疫反應過程中補體被啟用的途徑,即經典或旁路途徑; 血漿蛋白類:如血漿蛋白(纖維蛋白原),可確定腎臟病變的活動性; 特異性抗原:如HBsAg、HbcAg、IV 型膠原的α 鏈等,用於發現腎炎相關性抗原。
3、看免疫熒光檢查報告時要注意如下事項:
何種成分沉積:IgG、IgA、IgM、C3、C1q、FRA;都沉積時稱“滿堂亮”。
沉積的部位:如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壁、系膜區、腎小囊內、腎小管基底膜、腎間質血管壁等。
形態:連續線型、不連續顆粒狀、團塊狀或短線狀、不規則等。
熒光顯示的強度:(-)高、低倍鏡下均不顯示;(±)高倍鏡下隱約可見;(+)高倍鏡下可見,低倍鏡下隱約可見;(++)高倍鏡下清晰可見,低倍鏡下可見;(+++)高倍鏡下耀眼,低倍鏡下清晰見;(++++)高倍鏡下刺眼,低倍鏡下耀眼。
熒光的分佈形式:局灶、瀰漫和節段。
系膜增殖性腎炎,腎小球系膜區呈現強弱不等的一種或數種免疫球蛋白或補體沉積;原發性毛血管內增生性腎炎,高強度的IgG 和補體C3 呈粗顆粒狀於毛細血管壁和系膜區沉積; 原發性膜性腎病,IgG 和補體C3 沿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呈細顆粒狀沉積;非典型膜性腎病,IgG、IgA、IgM、C3、C1q、FRA 均呈高強度地沉積於系膜區和毛細血管壁,即“滿堂亮”。
二、光鏡檢查
對腎小球病變進行光鏡觀察,不同於普通病理檢查只觀察HE 染色和PAS 染色,PASM 染色和Masson 染色更為重要。
HE(蘇木素伊紅染色):觀察細胞核,分辨細胞種類,提示基底膜厚度。
PAS(過碘酸雪夫染色):觀察GBM、TBM 及細胞外基質(ECM),但系膜基質(MM)染得
比實際寬,且觀察GBM 很少用該染色。
PASM(六胺銀染色):以觀察GBM 為主,MM 也很清楚。
Masson:觀察嗜復紅蛋白(多提示免疫複合物)沉積的部位、間質纖維化(膠原纖維呈綠色,細胞核、免疫複合物、血栓、血漿呈紅色)的程度等。
1、病理術語:
瀰漫性:50%以上的腎小球有病變/切片;
局灶性:不足50%的腎小球有病變/切片;
球性:一個腎小球的病變部位超過50%;
節段性:一個腎小球的病變部位不足50%;
增生:腎小球固有細胞增多;
內皮細胞增生:一個斷面毛細血管腔內有2 個及以上的內皮細胞或大部分毛細血管腔都能看到內皮細胞;
系膜細胞增生:一個斷面系膜區內有4 個及以上的系膜細胞;
硬化:系膜基質高度結節狀增生,毛細血管襻塌陷,GBM 增厚、皺縮;
纖維化:間質中成纖維細胞增生,分泌膠原I、膠原III;
玻璃樣變:主要為血漿成分,HE 染色均勻粉染,無細胞成分,MASSON 染色呈紅色; 一個完整的腎組織光鏡檢查病理報告,必須綜合HE、PAS、PASM、Masson 染色所見,全面描述腎小球、腎小管和腎間質、小動脈的病變情況,為臨床醫生提供較詳細的腎臟病理變化資訊。腎臟內科醫生閱讀病理診斷報告時,要特別注意以下資訊:
2、穿刺組織中腎小球的數量:
腎活檢病理診斷是根據腎臟穿刺所取出的一定數量腎小球的變化來推斷腎臟組織的病變,即由區域性推斷整體,故供病理診斷的腎組織標本必須保證有足夠的腎小球數量。據統計, 用包含5 個腎小球的標本來判斷全部腎小球的病變狀態,其準確率僅為65%,而用包含15 個腎小球的標本來推斷全部腎小球的變,其準確率可達95%,因此光鏡檢查標本應超過10 個腎小球為好。
3、球性硬化與缺血性球性硬化的數量:
球性硬化見於各種型別的腎小球腎炎和腎小球病;缺血性硬化無系膜基質增多,常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腎缺血。隨著年齡的增長,可有一定數量的腎小球發生球性硬化或缺血性硬化,其生理性硬化腎小球的數量所佔穿刺標本腎小球的百分比為≤[(年齡/2)-10]×100%, 超過此範圍的缺血性球性硬化見於缺血性腎臟損傷(如缺血性腎臟病、高血壓腎損傷);超過此範圍的球性硬化,多見於局灶增生硬化性(硬化小球佔穿刺標本腎小球的25~50%)腎小球腎炎、增生硬化性(硬化小球佔穿刺標本腎小球的50~75%)腎小球腎炎、硬化性(硬化小球超過穿刺標本腎小球的75%)腎小球腎炎。
新月體的有無:新月體的形成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嚴重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損傷。根據新月體的大小, 分為大新月體(新月體的體積佔腎小囊的50%以上)和小新月體(新月體的體積佔腎小囊的
50%以下),一般所稱的新月體指大新月體。 根據新月體的組成成分,分為細胞性新月體、細胞纖維性新月體和纖維性新月體,其顯示病程和病變的新舊程度。細胞性新月體提示屬急性炎症,應積極治療;纖維性新月體提示屬慢性化病變,細胞纖維性新月體介於二者之間。
4、腎小球系膜細胞及基質的增生變化情況:
系膜細胞是腎小球中最活躍的反應性細胞,它受諸多損傷因子和有害物質刺激而活化, 進而收縮、增殖,併發生代謝改變,合成與分泌多種炎症介質及基質成分,導致腎小球損傷和硬化。系膜細胞根據其增生程度,分為輕、中、重度增生;根據其增生的範圍分為瀰漫性與局灶性增生,系膜細胞增生(尤其是中、重度增生)提示病變為活動性。系膜基質增多是系膜細胞增生的結果,多提示病變趨向慢化。
5、基底膜是否增厚:
腎小球病變只表現為基底膜增厚者為原發性膜性腎病,根據病變的演變過程分為V 期。既有基底膜增厚又伴有系膜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的病變為非典型膜性腎病,多為繼發性腎小球病變,免疫熒光常為“滿堂亮”,不分期。
嗜復紅蛋白的沉積部位:以系膜細胞增生為主要病變的腎小球疾病、IgA 腎病等嗜復紅蛋白主要在系膜區沉積;原發性膜性腎病嗜復紅蛋白在上皮下沉積;繼發性膜性腎病(非典型膜性腎病)嗜復紅蛋白在上皮下、系膜區、基膜內及內皮下多部位沉積。
6、腎小管空泡變性及顆粒變性:
大量蛋白尿時,腎小管空泡變性及顆粒變性同時存在。空泡變性還見於滲透性腎病、急性環孢素腎病、低鉀性腎病等。
7、腎間質纖維化:
見於各種腎臟疾病後期的非活動性病變。
8、輕度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伴缺血性腎損傷或部分新月體形成:
當腎小球病變較輕,同時有較多缺血性球性硬化或較多新月體形成,較輕的腎小球病變不能解釋缺血性球性硬化或新月體等較重病變的原因時,把輕度系膜增生性病變與缺血性球性硬化或新月體等病變一併提示給臨床醫生,以引起臨床的注意,以便使臨床醫生進一步尋找引起缺血性球性硬化等病變的因。
閱讀腎臟病理檢查報告時,必須綜合臨床表現、免疫熒光檢查及腎小球數量、光鏡檢查所見,才能對疾病的本質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