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包括結腸和直腸癌,為我國常見癌症之一。近年由於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尤其在城市是發病率上升最快的癌腫之一。
一、診斷要點:
(1)病史:對有大腸腺瘤、大腸息肉、大腸息室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史者,要想到有繼發本病的可能;對嗜食肥甘,長期便祕者及生活在血吸蟲病流行區的人群,本病亦相對高發。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科周曉園
(2)症狀與體徵:發病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亦各有側重。腫瘤在右半結腸時,主要表現是腹痛並伴有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部不適感,納差,噁心嘔吐,便祕與腹瀉交替等;晚期可觸到腹部包塊,並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全身表現。
若腫瘤發生在左半結腸,主要症狀為大便習慣改變及不完全性腸梗阻,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次數及形狀的改變,當腫瘤壞死繼發出血時,可有黏液血便,但量一般較少。因左半部結腸癌早期即可出現腸梗阻及大便改變,故診斷較右半結腸癌為早。具報道,腸梗阻中有20%~55%是結腸癌所致。
(3)實驗室檢查:
①大便潛血陽性,尤其是素食3天后;
②貧血;
③血清癌胚抗原(CEA)超過2.5ug/L,有一定意義,但不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臨床多用於估計預後,監察療效和復發。
④內窺鏡檢查:有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可直視病變部位、形態大小,並取活檢做病理檢查;
⑤直腸指檢診斷,為直腸癌的首選檢查方法,有90%檢出率;
⑥影象學檢查:
(A):氣鋇雙重對比造影灌腸檢查:準確率可達90%以上;
(B):CT檢查:對結腸癌的分期有重要意義,多用於手術前後的檢查;
(C):B超:對腹部能觸及的包塊及瞭解淋巴結、肝等轉移的情況。
二、治療原則:
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無疑是大腸癌的最佳治療。首先對有手術指徵的患者應儘早手術,而根治性放射治療療效好,反應輕,保留直腸肛門功能,但病例選擇性很強,只能限於少數腫瘤表淺、範圍較小的早期病人。
化學治療:目前大腸癌就診病例中約有1/3~1/4屬於晚期,此外,尚有約40%~70%於根治術後5年內發生區域性復發與遠處轉移,這些病人顯然需要化療治療,同時也說明根治術後輔助化療的重要性。中醫中藥治療在腸癌的各個階段對緩解臨床症狀、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復發及轉移、延長生存期等均有重要意義。
中醫治療:
1、對於手術後的患者,治療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預防復發及轉移為主。若由於剖腹手術傷及元氣、或年老體弱,患者以“虛”為主,則健脾補腎為治則,根據臨床辨證施治,方用四君子、六君子、參苓白朮散、當歸補血湯和六味地黃湯加味,酌加理氣活血、利溼消導之品;若 術後體質尚好,飲食、睡眠較規律,則以解毒活血為主,如西黃丸等。
實踐證明要強調的是術後用藥要以“補”為主,因益氣、健脾、養血、固腎、活血的中藥能使患者術後的機體免疫力得到提高,對恢復體力,預防復發、防止轉移均有積極的作用。
2、化療期間用藥:經我們多年的臨床實踐,發現中藥對化療後造成的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及肝功能損害和化療時的消化道反應,如噁心嘔吐、納呆、腹脹、便祕等明顯的療效。可以大大減輕化療期間的不適症狀,使化療不再那麼難以耐受。
通過化療間歇期的中藥,可以更快的改善病人的血象、肝功能等異常指標,並使化療導致下降的免疫力得到提高,改善患者的一般情況,使化療得以按期進行,對鞏固療效,延長生存期有重要意義。
三、預防、調養:
1、預防:平時多吃含粗纖維的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不吃變質食物及高脂飲食。對有大腸息肉(尤其是家族性腺瘤病)的患者,一經發現異常,應儘早手術摘除,如不能手術者,應定期檢查,一發現腫塊增大,應立即手術。
2、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及過分焦慮。術後如病情穩定,第一年應每隔3個月複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複查一次,此後每年複查一次。如發現異常,則隨時檢查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