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為什麼要排溼呢?專家介紹,由於夏季降雨增多,氣候溼潤,溼氣過剩就會變為溼邪侵犯人體;同時由於天氣炎熱,很多人都愛吃冷食、冷飲,而如果食用過量就會造成人體內陽氣被受到遏制,從而造成溼氣的排洩不暢;
另外,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的運動量在減少而攝入的滋膩食物卻在不斷增多,這就會導致身體脾胃運化失常,溼邪內鬱,最後出現舌膩口粘、大便不爽、不思飲食等症狀。所以夏季養生,千萬不要忘了排溼。
身體的溼邪從哪裡來?
專家介紹,中醫學認為,溼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溼,一種是內溼。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或者居處潮溼所致,由於長夏溼氣最盛,所以溼病較多,這在中醫叫“溼邪困脾”。另外一種溼氣是內溼,內溼跟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喜歡吃滋膩的食物,從而導致氣機受阻,以致脾陽失運,溼自內生。
又或者在夏季經常喝冰啤酒,冷飲等,導致脾陽受傷,這樣溼氣就重了。當然由於現在生活節奏都很快,很多人都缺乏運動,導致氣血流通不夠,那麼陽氣就升發不利,也會導致內溼不化,這在中醫叫“脾虛溼困”。
溼邪四大特點
●溼為陰邪,阻遏氣機。常常由於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導致陽氣受損。就會出現胸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而且由於人體水分的代謝主要是靠陽氣,所以陽氣受損之後,體內就會溼氣為患,出現拉肚子、胸悶腹脹等症狀。
●溼性重濁。這裡要注意兩個字,一個是“重”,一個是“濁”。溼邪容易困住我們的肌體,讓人感覺到身體沉重,四肢酸楚,彷彿被溼氣困住了,頭像被什麼東西裹住了一樣沉重,而且精神狀態比較差,甚至還有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女性則出現白帶增多等。而“濁”字則為穢濁之意,溼邪侵襲多有腹瀉、嘔吐等症狀。
●溼性粘滯。這是溼邪的一個主要特點,一旦被溼邪盯上,那就感覺怎麼都不爽,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溼病症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是反映在病程上,它使得我們的氣血不能正常流通,疾病纏綿反覆不愈。出現病程比較長,反覆發作,難以好全,如風溼病、溼疹。
●溼性趨下。即指溼邪所致疾病多發於人體下部意思,如溼疹,雙腳水腫等。
保持良好情緒
專家介紹,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而如果情緒經常處於低落,比如經常生氣,那麼就會導致肝脾不調,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而一旦自身水溼運化不良,體內溼邪大量積聚後,就會出現身體沉重、腹脹甚至腹瀉,晨起眼瞼浮腫等,而且人的抵禦能力也會下降,外溼也容易入侵。所以要在忙碌的上班之餘,要注意調整好自己,讓情緒能夠得到合理、及時的釋放。
注重飲食清淡
在炎熱的夏天,冷食、冷飲會成為很多人降暑的選擇。對此專家表示,過量食用生冷食物,那麼體內陽氣就會被阻礙,影響腸胃吸收消化功能。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宜多吃,因為這些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而酒為助溼生熱之物,要適量而飲,特別是要少喝冰啤酒。
此外,可以在做菜的時候,適當地放入一點香料,比如藿香、砂仁、花椒等,因為芳香化溼,有振奮陽氣的作用,同時食用一些去溼的食物,比如冬瓜、綠豆、山藥、薏米等。
保持適度運動
保持適度的運動,是防止體內溼氣淤積的方法之一。因為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還可以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幫助消化、促進氣血流通。運動時身體微微出汗,能帶走體內多餘的水分,加速溼氣排出體外,進而防止內生溼邪的產生。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而且適度的運動也可以緩解壓力,讓身體更加輕盈。
避開環境的溼氣
專家介紹,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外,還和外部環境有關。經常生活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所以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是對溼氣敏感(如痰溼體質、陽虛體質)的人,更是要注意。
一般不要直接睡地板,因為地板溼氣重,容易造成四肢痠痛;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更不要淋雨;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同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飲水,如果本身有溼氣,那麼水分攝取要適量,平時家裡也要注意保持乾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