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對於年齡小於65歲的GardenI型和II型股骨頸骨折,可以使用內固定治療。但是對於無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其治療方案仍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內固定時候手術是治療該型別骨折的最佳方式,但也有人推薦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最終的治療方案往往由手術醫生來決定。
文獻報道股骨頸骨折術後1年的死亡率在20%至36%之間。從受傷到手術治療的時間間隔是否會影響患者的死亡率在目前也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McGuire等人發現骨折後延遲入院以及手術日期超過受傷2天以上則會明顯增加患者死亡率,但是Smektala等人研究則認為雖然及早手術可以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但是對患者死亡率卻並無影響。
因此韓國的JiWanKim醫生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年齡大於65歲的老年無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早期進行手術治療並完全負重,臨床療效優良,其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7月的ArchivesofOrthopaedicandTraumaSurgery雜誌上。
回顧性研究同一個醫生在1999年至2011年期間手術治療的無移位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納入標準:GardenI型、II型股骨頸骨折;年齡大於65歲;多枚螺釘內固定治療;隨訪時間超過1年。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多發創傷;高能量創傷;隨訪時間小於1年。
58例患者符合研究標準納入研究,男性18例(31%),女性40例(69%),平均年齡77.5歲(範圍65歲至96歲),平均隨訪46.8個月(範圍12至151個月),骨折型別分別為GardenI型骨折28例,II型骨折30例。按照美國麻醉協會ASA分級,66%的患者為2級,31%的患者為3級。平均的BMDT評分為-3.0,其中71%的患者的評分小於2.5個標準差。
從受傷到手術的平均時間間隔為84小時(範圍6小時至432小時),從入院到手術的平均時間間隔為22小時(範圍1小時至84小時)。86%的患者在入院48小時內進行了手術治療,平均手術時間為46分鐘(範圍20至95分鐘)。
手術方式為骨科牽引床患肢內收位牽引,透視引導下閉合3枚空心螺釘倒三角形固定。根據患者健康情況,術後鼓勵儘早站立行走,術後第一天即給予下肢被動運動和輪椅下地負重,在術後第三天,有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完全負重的站立,即患肢承擔50%至100%的體重。術後6周,受傷對側扶拐完全負重站立行走,術後12周則去除柺杖完全負重站立行走。
根據患者入院到手術之間的時間間隔不同將上述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為入院24小時內手術,兩外一組為入院24小時以後手術。43例患者在入院24小時內接受手術治療,佔74%,15例患者在入院24小時以後進行手術。
4例患者需要輸血,開始行走的平均時間為術後5.2天,平均住院時間為14.7天。術後1年患者的死亡率為6.9%,4例患者在術後6個月內死亡(平均3.2個月)。5例患者出現併發症,併發症的發生率為9.3%,其中4例為股骨頭壞死,1例為內固定斷裂。出現併發症的患者中,除去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存在輕度的髖部疼痛密切觀察而未進行二次手術治療以外,其餘4例患者均進行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二次手術的發生率為7.4%(4/54)。
該組患者受傷前的站立行走功能分別為:48例(88.9%)患者可以獨立行走,2例患者(3.7%)需要藉助輔助工具行走,4例患者(7.4%)需要藉助室內學步車行走。內固定術後患者的行走情況則為:35例(64.8%)患者可以獨立行走,10例患者(18.5%)需要藉助輔助工具行走,5例患者(9.3%)需要藉助室內學步車行走,4例患者(7.4%)行走能力受限。72%的患者(39/54)術後恢復到受傷前的行走能力水平。
對入院24小時內手術和24小時以後進行手術的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則發現24小時內手術的患者死亡率為4.7%,而後者則為13.3%,但是兩者之間並沒有統計學差異。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分別為7.0%和6.3%,術後行走能力的恢復率分別為73.2%和66.7%,也沒有統計學差異。
該組患者術後1年的死亡率為6.9%,遠遠低於既往文獻報道的16%至22%。作者認為調整患者身體情況及早手術是降低死亡率的一方面原因,還有就是術後很早期的進行了運動鍛鍊,而早期運動鍛鍊和下肢持續被動運動也是患者行走功能恢復優良的原因。
通過本次研究,作者認為:無移位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及早進行內固定治療並早期完全負重站立行走,可減少患者術後1年內的死亡率和再次手術發生率,恢復患者行走功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