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病種類較多,一些風溼病常有多系統或多器官損害,其中包括眼部病變表現。臨床中見到不少患者首先到眼科就診,出現誤診及誤治。應該明確的是,有一些眼病恰好是風溼性疾病引起的,眼部表現可能提示某些風溼病,有的還具有一定特異性,對風溼病診斷及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故須以整體看待眼病的發生及表現,勿從區域性出發,片面診治眼病。為此很有必要認識風溼性疾病與眼部表現的關係,以便準確診斷與治療。包頭市中心醫院免疫內科郜建新
一 類風溼關節炎(RA)
RA患者的關節和眼有相同的病理過程,結膜和鞏膜的炎性變化與滑膜和軟骨相似,由免疫因素介導的炎症造成包括眼在內的各器官的損傷。最常見的眼部表現是鞏膜炎和角膜炎、鞏膜外層炎等。最多見為繼發性乾燥綜合徵,10%~35%患者有眼部病變[1][2][3]。
㈠ 鞏膜炎 RA病人出現鞏膜炎時,提示RA病變侵犯廣泛,是累及其他重要臟器的標誌[4]。鞏膜炎病人的突出症狀為眼球疼痛,多數常有劇烈眼痛。⒈前鞏膜炎分瀰漫型、結節型及壞死型,而以壞死型的炎症反應較重,損傷大,預後極差。前鞏膜炎充血為深紫紅色,滴用血管收縮劑(如腎上腺素)後,充血不退,提示為鞏膜充血,是鞏膜炎的重要體徵。若鞏膜炎持續存在,病灶區鞏膜變薄,呈藍色,表面無血管,乃由於血管閉塞致鞏膜壞死的標誌。菲薄的鞏膜難以承受正常眼壓而致鞏膜區域性膨出,稱鞏膜葡萄腫,嚴重者鞏膜可以穿孔,壞死型鞏膜炎我國少見。⒉後鞏膜炎常合併瀰漫型前鞏膜炎,亦可單獨存在,其臨床表現為葡萄膜滲漏,視網膜脫落及視乳頭水腫,還可侵犯眶內組織,發生眼外肌炎,導致眼球突出或眼球運動受限[4]。鞏膜炎較鞏膜外層炎少見,但更多與血管炎、長期活動性關節炎相關連,如不治療可進展成鞏膜軟化。由於鞏膜缺乏血管,RA治療對鞏膜眼疾效果不佳[1]。
㈡ 鞏膜外層炎 多示疾病活動,分單純型及結節型,共同特點為表層鞏膜充血,組織水腫,而鞏膜深層不受累及。充血為紫紅色,炎症多侷限,亦可為彌散性,炎症部位有壓痛,病程多為自限性。需指出的是,結節型外層鞏膜炎病人的球結膜下常有結節,可以移動,其組織病理改變與RA皮下結節相似[4]。
㈢ 角膜病變 由RA引起的角膜病變後果嚴重且常被忽視,它可伴發鞏膜炎或單獨出現。其中一種型別為角膜周邊或角膜緣潰瘍,潰瘍若逐漸擴散可致角膜穿孔[2]。
㈣ 幼年RA的眼部表現 與成人明顯不同,成人RA主要影響眼球壁外層後六分之五的鞏膜造成鞏膜炎,幼年RA(少關節型)多侵犯中層出現葡萄膜炎,發病率約為10%,而鞏膜炎少見。重者表現為眼紅、疼痛、畏光、流淚,還可出現結膜上皮下鈣質沉積,引起帶狀角膜病,從而引起白內障及繼發青光眼,嚴重虹膜炎會造成失明,用糖皮質激素區域性及全身治療也會引起白內障和青光眼[2]。
另外,Still病患者中,葡萄膜炎發生率為2%~21%,以關節受累的病人最易發生葡萄膜炎,按病情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前葡萄膜炎[4]。
二 結節病
以亞急性或慢性虹膜睫狀體炎多見,後眼色素層炎、脈絡膜炎及視網膜炎較少[5]。25%~50%的結節病患者可發生眼部併發症,表現多樣,最常見的是葡萄膜炎,常表現為急性或慢性非肉芽腫性虹膜睫狀體炎。有時也可見到視網膜及脈絡膜上有小的黃白色結節,沿靜脈血管旁表現有“燭淚”狀或視網膜靜脈周圍炎樣的血管旁白鞘,有時也可發生黃斑囊性水腫、視網膜新生血管、視乳頭水腫以及視神經肉芽瘤等。此外,眼瞼面板及眼眶可發生結節,瞼結膜及球結膜可有小結節,並可伴有淚腺腫大及因淚腺浸潤所致的乾性角膜炎[6]。
三 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㈠ 強直性脊柱炎(AS)
虹膜睫狀體炎(前葡萄膜炎)在AS較多見,發生率為4%~33%,而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人中40%合併AS,且HLA-B27的陽性出現率也在40%以上。部分病例虹膜炎先於關節病變1~2年出現,也可發生在病情靜止期,呈單側、雙側或雙側交替發病,症狀為疼痛、流淚、畏光等。體檢可見角膜周圍充血、虹膜水腫。裂隙燈檢查見前房有大量滲出和角膜後沉著物、玻璃體內浮游細胞等,常易復發,部分AS可致殘[1][2]。婁玉鈐也提出:AS所合併的急性前葡萄膜炎起病急驟,症狀重,眼痛顯著,充血明顯,大量灰白粉塵狀角膜後沉著物,前房水中蛋白含量增加,嚴重者蛋白凝聚狀如膠凍,眼壓低,眼球壓痛明顯,病程自限,約為8~10周,對區域性應用激素治療反應良好,偶易復發[4]。虹膜炎是多種全身性疾病的眼部表現,對因此病在眼科就診的男性青年患者要警惕AS的可能。
㈡ 賴特綜合徵(RS)
RS典型的三聯徵包括非淋球菌性尿道炎、關節炎和結膜炎。63%的患者出現眼徵,表現為結膜炎、虹膜炎和角膜潰瘍,結膜炎多為輕度的無痛性發紅,分泌物增加,單側或雙側受累,2~7天消退,少數炎症較重者可持續數週。5%的患者出現虹膜炎,單側多見,也可雙側交替發作,持續1~2個月。8%~40%患者有葡萄膜炎,疾病復發時易發生。其他眼徵有淺層點狀角膜炎、角膜潰瘍,表面鞏膜炎、視神經和球后神經炎,以及因全眼炎所致的眼球完全破壞[1][7]。
㈢ 腸病性關節炎
指潰瘍性結腸炎和侷限性腸炎引起的多關節炎,葡萄膜炎受累造成虹膜睫狀體炎,偶有鞏膜炎,3%~11%的急性炎性腸病患者可伴發前色素膜炎,多為單側及一過性,但易復發,色素膜炎及中軸關節受累均與HLA- B27相關[1][3]。
㈣ 銀屑病關節炎(PsA)
PsA除關節病變外,大約30%的患者出現眼炎,20%出現結膜炎,7%有虹膜炎[7]。
㈤ 反應性關節炎
也可出現結膜炎和虹膜炎[1]。
四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眼的任何部分均可累及,但內層受累較RA少見,外層受累較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少見,這對臨床鑑別很有意義,若患者有鞏膜炎的同時出現了葡萄膜炎,則SLE的可能性較大。SLE多見於20~45歲女性,以鞏膜炎、結膜炎及乾性角膜炎最為常見,外眼損害主要為眼瞼紅斑及浮腫,葡萄膜炎不常見,眼底最主要的改變是後極部視網膜在急性期可出現很多棉絨斑,但在緩解期可以消失,視網膜血管炎,視網膜動脈或靜脈阻塞,視網膜深層及淺層的出血、視乳頭水腫,繼發性視神經萎縮以及因神經系統的損害而引起的複視及眼球震顫等有時也可見到[6]。
五 韋格納肉芽腫(WG)
50% ~ 60%WG患者的眼及周圍組織受累,病變有兩個原因:化膿性鼻竇炎可以直接擴充套件到眼眶,並引起上瞼下垂、淚囊炎、眼球突出,海綿竇栓塞和視力受損,眼部血管炎本身導致結膜炎、鞏膜炎、鞏膜外側炎、角膜鞏膜潰瘍、視神經血管炎,也可發生葡萄膜炎及視網膜血管炎,少數病例可有視網膜中央動脈梗塞和視網膜中央靜脈血栓形成[1][10]。
六 貝赫切特綜合徵(BD)
眼部受累平均發生率為66%,常見的眼部病變為葡萄膜炎和視網膜血管炎、視神經萎縮玻璃體炎及眼底出血等。主要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淚、異物感及飛蚊症等。前葡萄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反覆發作,可伴有或不伴有前房積膿,而後葡萄膜炎和視網膜血管炎是影響視力的主要原因。眼炎反覆發作可致嚴重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致盲率可達33% ~ 44%[1][2]。前房積膿性虹膜睫狀體炎及視網膜病損常是BD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診斷有特異性[4]。我科於2000年7月收治過一例35歲男性BD患者,左眼已失明2年。
七 大動脈炎
無脈病眼底為本病的一種特異性改變,發生率為8%~12%,可分三期,各期表現不同。第一期(血管擴張期):視神經乳頭髮紅,動靜脈擴張、淤血,靜脈管腔不均,毛細血管新生。小出血、小血管瘤、虹膜、玻璃體正常。第二期(吻合期),瞳孔散大,反應消失,虹膜萎縮,視網膜動靜脈吻合形成,周邊血管消失。第三期(併發症期),表現為白內障,視網膜出血和剝離等[1]。我科於2000年6月收治一例42歲女性多發大動脈炎合併突眼性甲亢患者,還表現有左眼瞼下垂。
八 乾燥綜合徵(SS)
SS病人由於淚液分泌減少,引起乾燥性角結膜炎,使眼乾澀、疼痛、畏光、異物感、砂礫感或燒灼感。早期可有過度流淚,晨起後睜眼困難,內臟有過多粘稠分泌物等症狀。檢查可見球結膜血管擴張擴血,眼瞼下垂,輕度的角膜周圍感染,結合膜混濁,部分病人有血管翳形成,引起結合膜皺縮,角膜潰瘍、穿孔、葡萄膜潰瘍、白內障、青光眼、淚腺腫大。化學性或感情性刺激反應差[8]。
九 結節性多動脈炎(PAN)
可累及中小動脈出現多種眼部表現,常見的有鞏膜角膜炎,與RA相似,但疼痛劇烈,角膜緣潰瘍擴充套件成環狀,向中央發展遍及角膜大部分造成瘢痕、血管化及穿孔[2]。也可出現葡萄膜炎。視網膜中央動脈炎表現為視網膜有黃色及灰白色滲出斑及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睫狀後動脈炎可造成缺血性視神經病變。也可有腎炎不同時期的眼底所見, 腦動脈受累眼部可出現視力、視野的障礙及複視等[10]。
十 複發性多軟骨炎(RP)
RP眼炎性病變發生率達55%,主要表現為眼的附件病變,可單側性,也可對稱性。最常見為鞏膜炎、外鞏膜炎,非肉芽腫性的眼色素膜炎。上述嚴重程度與其他處的炎症相平行。也有表現為角膜炎性浸潤、腫脹及角膜周圍變薄,其他如眼球突出、球結膜水腫、眼瞼水腫、眼肌麻痺、結膜炎、鞏膜結膜炎、眼乾燥、白內障及視覺缺失。視網膜病變也常有發生,網膜可有微小動脈瘤、 出血和滲出 、 網膜靜脈閉塞 、 動脈栓塞 、 視網膜剝離、 視神經炎[1]。
十一 多發性肌炎/皮肌炎(PM/DM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