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
為B型超聲檢查,屬無創性檢查,檢查影象清晰,解析度高,是一種安全、快速、簡便、經濟而準確的檢查方法,是診斷肝臟膽道疾病的首選方法。
B超檢查膽囊結石表現為強回聲光團伴聲影,並隨體位改變而在膽囊內移動,能檢測出直徑2mm以上大小的結石,診斷準確率達95%以上。
肝外膽管結石表現膽管腔內強光團伴聲影,較恆定,有立體感,探頭加壓不變形,光團與管壁間分界明顯,膽管可有擴大和增厚,診斷準確率為80%左右。
肝內膽管結石表現為沿門靜脈旁的膽管分支內有強光團伴聲影,形狀及大小各異,可呈圓形、條形、斑點狀,結石遠端的膽小管可擴大呈囊狀、樹枝狀,或與門靜脈構成平行管狀,診斷準確率為60%~90%。根據膽管有無擴張、擴張部位和程度,B超可對黃疸原因進行定位和定性診斷,其準確率為93%~96%。
B超還可診斷膽囊炎、膽囊及膽管腫瘤、膽道蛔蟲、先天性膽道畸形等。還可在B超引導下,行經皮肝膽管穿刺造影、引流和取石等。術中B超利用特製探頭,因其不受其他臟器組織和胃腸氣體的干擾,可提高肝膽疾病的診斷率;可及時發現殘留結石,指導手術取石,減少手術後結石殘留率。
CT、MRI或磁共振膽胰管造影(MRCP):
CT為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T是一種功能齊全的病情探測儀器,它是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技術簡稱。MRI為磁共振成像,是根據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場作用下,能產生能級間的躍遷的原理而採用的一項新檢查技術。其成像過程與影象重建和CT相近,只是MRI既不靠外界的輔射、吸收與反射,也不靠放射性物質在體內的γ輔射,而是利用外磁場和物體的相互作用來成像,高能磁場對人體無害。所以MRI檢查是安全的。均具有成像無重疊,對比分辨力高的特點。能清楚顯示肝內外膽管擴張的範圍和程度,結石的分佈,腫瘤的部位、大小,膽管梗阻的水平,以及膽囊病變等。CT及MRI檢查無損傷、安全、準確,但費用高,主要適用於B超檢查診斷不清而又懷疑為腫瘤的病人。
MRI與CT比較,其主要優點是:
1、MRI對人體沒有損傷;
2、可以直接做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影象;
3、顯示疾病的病理過程較CT更廣泛,結構更清楚。能發現CT顯示完全正常的等密度病灶。
其缺點:
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
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ERCP:
為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是在纖維十二指腸鏡直視下通過十二指腸乳頭將導管插入膽管和(或)胰管內進行造影。
本法
①可直接觀察十二指腸及乳頭部的情況和病變,對可疑病變可直接取材作活檢;
②可收集十二指腸液、膽汁、胰液行理化及細胞學檢查;
③通過造影可顯示膽道系統和胰腺導管的解剖和病變。對膽道疾病,特別是黃疸的鑑別診斷有較大價值。ERCP可誘發急性胰腺炎和膽管炎,術後應密切觀察。ERCP亦可用於治療,如行鼻膽管引流治療膽道感染;行Oddi括約肌切開治療Oddi括約肌狹窄,以及膽總管下端結石取石及膽道蛔蟲病取蟲等治療。
PTC:
為經皮肝穿刺膽管造影(PTC),是在X線電視或B超監視下,利用特製穿刺針經皮穿入肝內膽管,再將造影劑直接注入膽道而使肝內外膽管迅速顯影的一種順行性膽道直接造影方法。
其優點:可清楚地顯示肝內外膽管的情況,病變部位、範圍、程度和性質等,有助於膽道疾病,特別是黃疸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本法操作簡便,成功率高,有膽管擴張者更易成功,結果不受肝功能和血膽紅素濃度的影響,且併發症少,是當前膽道外科的一項重要診斷技術,已在臨床廣泛應用。
其缺點:為有創性檢查,有可能發生膽汁漏、出血、膽道感染等併發症,術前應檢查凝血功能及注射維生素K 2~3天;必要時應用抗生素,特別是有感染症狀者。並應做好剖腹探查前的各種準備工作,以備及時處理膽汁性腹膜炎、出血等緊急併發症。
PTCD:是在PTC的基礎上,通過造影管行膽管引流(PTCD)用作治療。
膽道鏡檢查:
(1)術中膽道鏡檢查:可經膽總管切開處,採用纖維膽道鏡或硬質膽道鏡進行檢查。適用於
①疑有膽管內結石殘留;
②疑有膽管內腫瘤;
③疑有膽總管下端及肝內膽管主要分支開口狹窄。術中可通過膽道鏡利用網藍、沖洗等取出結石,還可行活檢。
(2)術後膽道鏡檢查:可經T管瘻道或皮下空腸盲袢插入纖維膽道鏡行膽管檢查、取石、取蟲、沖洗、灌注抗生素及溶石藥物。
膽管造影:
膽道手術時可經膽囊管插管,膽總管穿刺或置管行膽道造影,可瞭解有無膽管狹窄、結石殘留及膽總管下端通暢情況,有助於確定是否需行膽總管探查及手術方式。凡行膽總管T管引流或其他膽管置管引流者,拔管前應常規經T管或置管行膽道造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