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周圍血管病科 主治醫師 程志新

  一、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概念

  多發性大動脈炎又稱為高安病、無脈病,主動脈弓綜合徵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原發性免疫性慢性炎症性動脈疾病。多發於青少年女性,男女之比是1:8,發病年齡多為20~30歲。本病特點是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多發性、非化膿性炎症性疾病,病變常累及數處血管,使受累血管發生狹窄或閉塞,少數可引起擴張或動脈瘤形成。

  多發性大動脈炎屬祖國醫學“脈痺”、“血痺”、“眩暈”等範疇。缺血嚴重而發生壞疽者,又歸屬於“脫疽”的範疇。《醫學心悟》日:“伏脈不出者,寒氣閉塞也。”

  二、病因和發病機制

  多發性大動脈炎的發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雌性激素: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見,而這一時期正是女性各類激素高峰期,有人實驗證明,本病病例月經週期中雌激素分泌的雙峰模式消失,卵泡期雌激素總量明顯高於正常女性,而雌激素能明顯降低動脈壁糖原分解的活動力,使動脈壁受損。

  這可能與雌激素引起動脈平滑肌萎縮有關,導致血管炎症反應,使受累血管出現內膜的成纖維組織增厚,中膜增厚或變薄,纖維變性,纖維組織和彈性纖維斷裂、重疊或消失。也有認為雌激素引起動脈中膜某些酶活性的降低,是動脈壁炎症性改變的機制。

  2、感染:多見的致病菌有結核桿菌和鏈球菌。感染引起血管壁的變態反應或引發自身免疫反應。有報道本病患者可同時有肺部或肺外結核病灶,特別是動脈周圍及主動脈旁有結核病灶,48%的患者有結核病史,86%患者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在病理上有類似結核損害的朗格漢斯細胞肉芽腫。亦有人認為本病與風溼熱有關。

  3、自身免疫反應:在本病的早期和活動期,常有四肢關節、肌肉痛,低熱等類似風溼病的表現,血沉增快,血液中的丙種球蛋白值和抗主動脈抗體效價增高,抗鏈“O”滴度升高,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有效。所以,多數學者認為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4、遺傳因素:從1970年以來,日本共發現10對近親如姐妹、母女等患有此病,且研究表明本病與HLA系統中BW40、BE52位點、HLA-D有密切關係,屬顯性遺傳。因此,認為多發性大動脈炎有先天遺傳因素。

  多發性大動脈炎是由於感染、藥物等因素作用於機體後,引起免疫反應,自身免疫的功能失調,使大動脈壁具有抗原性,而機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對它不能識別,與該抗原結合後產生抗主動脈抗體,並作用於大動脈壁,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壁,發生非特異性炎症,造成免疫損傷,進而導致大動脈狹窄和閉塞。

  三、病理改變

  病變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鈣化、萎縮與周圍粘連,管腔狹窄或閉塞。本病主要侵犯大中動脈,而肢體的中小動脈很少發生病變。病變常累及動脈全層,伴結締組織增生和彈力纖維退行性變,可出現肉芽腫及囊性變或動脈瘤形成。可根據病變侵犯動脈的分佈,將本病分為頭臂型、胸腹主動脈型、腎動脈型、混合型、肺動脈型。

  四、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胃失調,以致氣血虧虛,復因寒溼之邪侵襲,致使脈道受損,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氣滯而血淤;或因飲食失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痰溼內生,阻滯脈道,痰淤互結,經絡受阻;或因脾腎陽虛,不能溫煦,寒凝脈滯;或為肝腎陰虛,筋脈失之濡養,脈澀為痺,而致無脈。諸多因素影響終為脈道受阻,經絡不通而成本病。

  五、病史

  多發性大動脈炎好發於青少年女性,發病高峰在20~30歲,呈慢性進行性改變,病程可長達20餘年。發病初期有低熱、胃納減退、疲勞乏力、遊走性關節疼痛,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狀,常被誤診為風溼病;有的患者伴高血壓,則以高血壓來就診,逐漸出現肢體缺血表現,而引起患者的重視,但極少發現肢體潰瘍或壞疽。

  六、臨床表現

  多發性大動脈炎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取決於病變累及部位,臨床通常分為四型。

  1、頭臂動脈型:病變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分支。由於頸動脈或椎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腦缺血,可有頭昏,眩暈,頭痛,視力障礙,當起立行走時視物模糊或視力喪失,也可羞明,複視,黑點,白內障。嚴重者引起抽搐、失語、偏癱或昏迷。由於頭面部缺血可致鼻中隔穿孔,上頜或耳殼潰瘍,牙齒脫落,咀嚼無力和麵部萎縮,單側或雙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上肢血壓明顯降低或測不出而下肢血壓正常或增高。於狹窄的相應部位可聽到血管雜音,尤以頸部或鎖骨上及胸鎖乳頭肌外三角區血管雜音最響伴有震顫。眼底檢查可見患側視乳頭蒼白,視網膜動靜脈擴張,相互吻合,環繞於視乳頭周圍呈花環狀,稱高安眼底,本型因為有豐富的側動迴圈建立,肢端很少發生壞疽。此型約佔23%~33.3%。

  2、主、腎動脈型:病變主要累及降、腹主動脈及其分支,由於下肢缺血而出現下肢無力,發涼和間歇跛行等,因腹主動脈縮窄和腎動脈狹窄往往發生高血壓,嚴重高血壓可致心力衰竭,而有心悸、呼吸困難、疲乏無力等。腸缺血可引起絞痛、腹瀉、便血等。如病變波及主動脈瓣,則引起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病變延及冠狀動脈開口處和附近,可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體檢可發現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明顯減低或測不出,而上肢血壓明顯增高。根據病變部位不同t,可在胸骨旁或脊柱兩側,或上腹部聽到血管雜音。如併發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全,則於主動脈瓣區聽到吹風樣舒張期雜音,眼底檢查顯示高血壓眼底改變,心電圖左心室肥厚伴勞損,此型約佔34.8%。

  3、混合型:比較多見。具有上述二型改變的特點,病變廣泛,部位多發,病情一般較重。本型一般先有一型的症狀,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演變為混合型,約佔31.6%~41.5%。

  4、肺動脈型:病變主要累及肺動脈,因為動脈周圍有豐富的側支迴圈,所以缺血癥狀不明顯,很少出現呼吸道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心悸、氣短或間斷咯血,肺動脈瓣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有人報道多發性大動脈炎中肺動脈受累高達14%~50%,病人可無症狀,但63%有肺動脈高壓或右室勞損,5%病例可伴有胸水。

  七、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2、血液檢查。

  3、尿液檢查。

  4、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

  5、腦血流圖。

  6、X線。

  八、診斷標準

  1995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制訂的標準如下:

  1、單側或雙側肢體出現缺血癥狀:肢體發涼、怕冷、無力為主,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兩側肢體脈壓差>15~20mmHg,或上肢血壓高於下肢血壓。

  2、頭部缺血癥狀:眩暈(特別是仰頭時),昏厥發作,視力障礙,頸部血管痛,伴有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部聞及動脈血管雜音。

  3、頑固性高血壓症狀:頭痛、眩暈、胸悶、氣短等,並在腹部臍周或腰部腎區聞及Ⅱ級以上血管雜音。

  4、在頸部、鎖骨上區、背部、腹部聞及動脈血管雜音(女性腹部不加壓即可聞及),伴相應缺血徵。

  5、全身症狀:急性期(早期)或再發活動期,有全身發熱,關節或肌肉疼痛,倦怠,面板結節性紅斑和血沉快,CRP陽性,7一球蛋白增高,抗鏈“O”增高,原有缺血癥狀和體徵加重。

  6、具有典型高安眼底改變。

  7、動脈造影,超聲多普勒,ECT等檢查證明,受累的頭臂動脈和下肢動脈顯示狹窄或閉塞,降主動脈、腹主動脈呈縮窄表現。

  九、治療方法

  方法一:治療期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1、皮質激素類藥物 可抑制炎症、改善症狀,使病情趨於穩定。目前主張長期口服小劑量激素,副作用小,症狀控制理想。在使用皮質激素基礎上,加用丙種球蛋白對緩解症狀有時有顯著作用。

  2、血管擴張藥物 在控制炎症發展基礎上,還可輔以血管擴張藥物如妥拉蘇林,每次25mg每日3次,地巴唑,每次100ml每日3次,以改善缺血癥狀。最近一些學者認為上述藥物只能提高正常血管的血流量,對已狹窄的血管擴張作用微弱,甚至反而加重遠端缺血,因素推出真正擴血管藥物pentoxifylline(trental,已酮可可減),此藥可提高紅細胞的可變性,從而增加組織灌流功效,常用劑量為400mg,分3~4次,其臨床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3、降低血液粘滯度藥物 近年的研究認為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存在高凝狀態,為使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提供了理論依據,如加用活血化瘀的丹蔘,可使效果更為明顯。此法對腦缺血患療效顯著。常用劑用500ml低分子右旋糖苷加丹蔘8~10支。每日1次,14天為一療程。此外,腹蛇抗栓酶因有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血小反凝聚的作用也已應用於臨床。

  4、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潘生丁每次25mg每日次、腸溶阿司匹林每次0.3,每日1次等藥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作為輔助藥物。前列環素的擴張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已逐漸為們認識,但用於本病尚不多見。

  上述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發熱、頭暈、頭痛、乏力、關節痠痛等症狀緩解。

  穩定期非手術治療適應證:

  ①病變較輕無明顯血液動力學變化;

  ②血管病變嚴重、阻塞範圍廣泛,全身情況較差不能耐受手術;

  ③單純上肢無脈症。治療的主要目的:儘量改善腦、腎等主要臟器缺血癥狀,控制頑固性高血壓。

  在我國多發性大動脈炎是腎血管性高血壓的高常見原因。此類腎血管性高血壓多屬腎素依賴性,採用血管緊張素抑制劑可使血壓明顯下降。Captopil(SQ14225甲巰丙脯酸)是一種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可阻斷血管緊張素Ⅰ轉變成血管緊張素Ⅱ,降壓效果尚滿意,常用劑量為25~50mg,每日2~3次。

  手術治療:管腔狹窄甚至閉塞,產生嚴重腦、腎、上下肢等不同部位缺血影響功能的患者,以及有嚴重頑固性高血壓藥物治療無效者,應手術治療。一般應在病變穩定後半年至一年、臟器功能尚未消失時手術。

  方法二:中醫藥辨證治療多發性大動脈炎

  1、熱毒阻絡證 (活動期)

  證見身熱、肌肉關節疼痛、體倦乏力、心煩失眠、口乾喜冷飲、大便燥結、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細弱或無脈、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2、溼熱鬱阻證(活動期)

  證見發熱或潮熱,身倦困重、肢體麻木、關節痠痛、不思飲食、胃脘脹滿、便溏溲黃、婦女帶下赤白、舌尖邊紅、苔黃膩或白膩、脈懦細或無脈、脈數。

  治法:清熱利溼,活血通脈。

  3、氣血虛弱證(慢性期)

  證見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倦怠無力、肢體涼麻、酸楚疼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無脈,相當無脈病。

  治法:益氣補血。活血通絡。

  4、氣滯血瘀證 (慢性期)

  證見心煩易怒、善太息、胸悶、頭痛目眩、視物不清、胸背竄痛或兩脅脹痛、肢體倦怠、凌脹麻木、失眠多夢、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或無脈。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5、肝腎陰虛,肝陽亢證(慢性期)

  證見腰膝痠軟、肢體麻木、倦怠無力、手足心熱,口乾咽燥、失眠健忘、耳鳴耳聾、頭暈目眩、下肢跋行、四末不溫、月經量少色暗或閉經、舌紅或舌尖紅、少苔、脈細數或弱或無脈。相當於腎動脈狹窄或混合型。

  治法:滋陰潛陽,活血通脈。

  6、脾腎陽虛證 (慢性期)

  證見腰膝竣軟、肢體麻木、肢冷無力、脘痞納少、腹脹便溏、畏寒喜暖、神疲健忘、頭暈氣短、經期腹痛、面色恍白、舌淡體胖苔白、脈微細或無脈、跌陽脈消失

  治法:溫腎健脾,散寒活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