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也稱為貝爾氏面癱,指面神經核以下病變所致的面癱,常發生於一側,此病多見,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年齡段,以20-40歲為多,男性略多於女性。任何季節都可以發病,而以春秋兩季發病較高。中醫稱為“吊線風”、“口僻”。
中醫學認為是由於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侵襲面部陽明經筋、少陽絡脈,導致經絡痺阻,氣血凝滯,使面部肌肉失於濡養,肌肉縱緩不收而引起面癱。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的病因為:①風寒侵襲引起營養面神經的血管痙攣、缺血、水腫,導致面肌癱瘓。②病毒感染而致使莖乳突孔內面神經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症而引起面肌癱瘓。其病理變化主要使非化膿性炎症、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以在莖乳突孔和麵神經管內的部分尤為顯著。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鍼灸科陳睿
本病發病突然,每在睡眠或醒來時或吹風冷麵後發病,病側眼瞼閉合不全,面部肌肉癱瘓,前額紋消失,眼裂增大,鼻脣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流涎,不能皺眉、蹙額、鼓腮、示齒和吹哨,閉目時眼瞼不能閉合,眼球上串,俗稱兔眼徵。咀嚼時食物常滯留於病側齒頰間。少數患者發病之初還伴有同側耳後、耳內、耳下以及面部有疼痛。嚴重時患者還可以出現舌前2/3味覺減退、消失或聽覺過敏等。
當病變發生在莖乳孔以上影響鼓索神經時,有病側舌前2/3味覺障礙;病變在鐙骨肌支以上時有味覺損害和聽覺過敏;如膝狀神經節被累及時,還可有乳突部疼痛,患者外耳道可能出現皰疹、劇痛和感覺減退,構成亨特(Hunt)徵。當累及經過膝狀神經節的巖大神經時,有病側淚液分泌減少,面部出汗障礙。
根據病情輕重程度及治療是否及時得當,約60%-75%的患者大約2-3周後開始好轉,1-2個月可以恢復,面神經電刺激檢查呈部分變性者約3-6個月大部分恢復。完全變性者4-6個月仍不能完全恢復時,常見癱瘓肌的攣縮形成倒錯現象。
本病的預後及治療注意:目前對於鍼灸介入時機有爭論,根據面癱的分期:急性期(發病後1-7天)、靜止期(發病7-20天)和恢復期(發病後20天)不同介入針刺及手法、強度等有不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針刺適度,注重手法。
面神經壓迫症狀性質不同預後不同。炎症在莖乳突孔以下,屬於單純性面神經炎,為輕度;炎症在鐙骨肌或鼓索部位,臨床上出現舌前2/3味覺消失或聽覺過敏,為中度;除上述症狀外,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覺減弱,為重度。病變越輕,預後越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