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骨科 主任醫師 張建新

  一、定義:

  腰椎小關節紊亂又稱腰椎骨錯縫或小關節滑膜嵌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引起急性腰痛的常見原因.多由於腰部的不協調動作而引起腰椎後小關節解剖位置的細微改變。

  二、疾病解剖:

  每個腰椎有3個關節即3點系統,兩個後關節和1個椎體間關節,腰椎後關節面呈矢狀位,第5腰椎後關節面接近呈冠狀位。各小關節外由關節囊包繞,內襯以滑膜,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對刺激或炎症反應極其敏感.腰椎小關節屬微動關節,腰部作旋轉運動時主要由兩個後關節作運動,腰椎小關節主要維持脊柱的穩定和起一定範圍的導向及限制作用。

  三、病因病理:

  腰椎作屈伸運動時,小關節的關節囊亦隨之作移動,腰椎前屈時關節囊緊張,後伸時鬆弛.當腰部在不正確的姿勢下負重,突然閃扭時,使脊柱後關節的關節突受到牽拉,而造成關節位置的移動失常,小關節間隙張開,在小關節腔內造成負壓,使滑膜進入關節間隙,而出現劇烈疼痛,同時又造成腰背肌肉的反射性痙孿,使被嵌頓物受到更大的擠壓,造成疼痛持續不斷.

  本病從病理上可分為後關節單純性半脫位,滑膜嵌頓性半脫位,後關節炎3類.

  中醫學認為,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因跌僕閃扭,則發生機樞錯位,不能步履.記載:"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身必俯臥,若欲仰臥,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指出本病多由外傷因素所引起.

  四、臨床表現:

  腰部在作前屈或旋轉運動後直腰時(不如刷牙),突然發生腰部疼痛,坐臥不安,稍一活動疼痛明顯加劇,強迫體位,甚者連床都上不去,疼痛多侷限於腰部,有時疼痛可向下肢放射,咳嗽或打噴嚏時疼痛加重。

  五、體徵及檢查:

  1、觸診:腰部肌肉緊張,壓痛明顯,壓痛點通常在第3腰椎至第1骶椎之間,偏於棘突一側,叩擊痛陽性。

  2、腰部活動明顯受限,腰部處於某一特殊被動體位。

  3、下肢後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有時可為陽性.

  4、X線檢查可見脊柱側彎,棘突偏歪.

  六、診斷依據:

  1、發病急驟,有明顯的腰部突然扭傷史.

  2、腰部疼痛,活動受限.腰部呈僵直屈曲位,後伸活動明顯受限.患者多采取後突位,站立時髖,膝關節常取半曲位,兩手扶膝以支撐.

  3、患椎椎旁有壓痛,可出現患椎棘突偏歪,高突,區域性肌肉緊張,壓痛明顯.

  七、鑑別診斷:

  1、腰椎壓縮性骨折 有明顯的外傷史,損傷椎體棘突壓痛明顯,叩擊痛明顯,多為老年人,X線示椎體變扁。

  2、腰肌扭傷 有明顯的腰部扭傷史,疼痛在骶棘肌或腰方肌部位,各椎體棘突無壓痛。

  八、推拿整復治療:

  常用手法與步驟是:

  1、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立於其患側.在腰部疼痛點旁施行滾法,使痙孿的肌肉得以鬆弛,時間約10分鐘.

  2、牽抖

  3、斜扳

  4、亦可採用坐位直腰旋轉扳法,坐位彎腰定位旋轉扳法,腰部後伸扳法,背法等.

  5、復位後,用按揉法沿腰椎兩側進行按揉數分鐘,以通絡止痛.

  九、術後注意事項:

  1、急性期應適當的臥床休息1-2周,症狀緩解後,工作時應用腰圍或寬布帶固定.

  2、臥板床,並進行適當的腰部鍛鍊.

  3、腰部活動時動作要緩和,區域性要保暖.

  十、治療提示:

  腰椎後關節錯縫的手法治療,效果確切,是目前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法,但診斷必須明確,辨證施治.關於臨床選用何種手法進行治療,主要根據患者病情.採用易於被患者接受的體位,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手法進行治療,這樣可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使腰部的肌肉易於放鬆.錯縫整復手法只有在放鬆的情況下成功率才會高.整復不可強求響聲,也不可強求一次復位成功,以免加劇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