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專家門診常常遇到一些膽囊息肉的患者,他(她)們都非常緊張,告訴我當地的大夫說馬上得手術,否則易癌變。其實不然,有必要對該病有一些瞭解,減少不必要的恐懼以及不當的醫療。
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性病變。
(一)病因與病理
隨著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飲食結構非常化以及環境汙染的進一步加重。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病因總體不清,與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不規律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大部分是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膽囊腺肌樣增生等。少部分是腫瘤性息肉。
1,膽固醇息肉又稱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為膽汁在膽囊內長時間滯留,膽汁中的膽鹽結晶析出形成膽固醇結晶樣息肉。沉積於膽囊壁致膽囊粘膜上皮細胞基底膜聚集大量吞噬細胞,於粘膜形成多發性突向膽囊腔內的小結節,形似草莓,故又草莓樣膽囊。佔膽囊息肉的90%左右。大都發展成為膽囊結石。
2,炎性息肉為慢性炎症刺激所引起的膽囊粘膜炎性肉芽腫改變。其特點是乳頭內為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有豐富的小血管增生,並有瘢痕纖維組織。
3,膽囊腺肌樣增生膽囊粘膜伴有黏液腺化生的上皮細胞增生,形成腺瘤樣隆起,多見於膽囊底體,單發或多發,表面光滑,通常無蒂。組織學上可見纖維間質中與肌層相連的平滑肌纖維,可見杯狀細胞。
4,膽囊腺瘤分單純腺瘤和乳頭狀腺瘤,多為單發,有短蒂,表面光滑或分葉狀,單純腺瘤由密集的腺泡組成,間質結組織少。乳頭狀腺瘤呈分支狀,立方或柱狀上皮細胞法國其表面,有豐富的結組織支架,散在分佈多數囊性腺體。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多數無臨床症狀,體檢行B超檢查時才發現。部分病人有右上腹隱痛不適,消化道症狀如厭油膩、噁心等。如合併結石或較大息肉位於膽囊頸管而間隙阻塞膽囊管,則可出現膽絞痛、發燒、右上腹壓痛等急性膽囊炎表現。
診斷主要靠B超檢查。多個小息肉多為膽固醇息肉;圓形隆起,直徑小於1cm,可能為炎性息肉或腺瘤;直徑大於1cm呈腫塊型,無蒂回聲不均勻,應考慮腺瘤樣息肉惡變或膽囊癌。
(三)治療
對無症狀的膽囊小息肉或有症狀的膽囊息肉、多發、直徑小於1cm,多為膽固醇結晶性息肉。可用飲食療法,堅持吃早餐每餐加食蛋類(餐後有膽絞痛症狀者不易),或藥物治療,可用消炎利膽的藥物以及溶石的藥物,如鵝(熊)去氧膽酸片等以減少膽汁在膽囊中的滯留或改變膽汁的成分,增加膽囊的排空,防止膽固醇的結晶析出,促進膽汁的排出,甚至將膽固醇結晶性息肉從膽囊排出。每3-6個月複查一次B超,隨診觀察。
對上述方法治療無效或直徑大於1cm者,理論上惡變機率較大,建議行手術治療,我們多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其特點為損傷小、痛苦輕、恢復塊。值得推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