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張戈

  腰三橫突綜合徵是臨床常見病症,屬於腰背肌勞損的一種型別。可表現為,腰痛伴雙下肢乏力,久坐、久站、久臥易感腰部疼痛不適,直腰困難,需要不斷捶打腰部,反覆扭轉運動後疼痛可緩解。劇烈運動後,腰痛反而又加重,臀外側至膝蓋上方乏力。患病時可為腰部痠痛,也可劇痛,活動受限,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可達臀部及大腿前方。腰部後仰不痛,向對側彎腰受限。重要的體徵是第三腰椎橫突外緣,相當於第三腰椎棘突旁4cm處,尤其是瘦長型患者可觸到橫突尖端並有明顯的壓痛及限局性肌緊張或肌痙攣。按壓時由於第二腰神經分支受刺激而引起放射痛達大腿及膝部。

  在所有的嵴椎橫突中,第三腰椎橫突最長,位於腰中段,周圍有橫突間肌、橫突棘肌、骶棘肌、腰大肌、腰方肌、腰背肌筋膜等組織附著,在生理上起到加強腰部穩定與平衡作用。因其活動幅度大,所受到的拉力也大,在病理上其尖部與周圍軟組織摩擦的機會就多,也最容易受損傷。急性損傷後區域性充血水腫,引起腰痛,活動受限,休息與一般治療後,充血與水腫被吸收,症狀可緩解,但區域性炎症粘連並未消除,在久站、久坐、久臥等單一姿勢時,區域性血液迴圈越發不通暢,疼痛越明顯,活動或按摩後可暫時加速血液迴圈,促進致痛物質排洩,疼痛可緩解。由於區域性粘連未消除,逐漸導致區域性肌肉緊張攣縮,腰痛則逐年加重。當局部無菌性炎症侵及橫突背面的臀上皮神經時,會引起下肢痠軟乏力等不適症狀。導致本病的內因是第三腰椎橫突由於解剖學和生物生物力學的因素,所受的應力較大。腰椎前屈、側彎及旋轉運動時易致橫突尖端附著的軟組織出現肌肉撕裂、小血管破裂等病理變化,引起組織水腫,壓迫和刺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引起所支配的肌肉痙攣,並在區域性形成纖維化、疤痕樣組織,出現一系列症狀。第三腰椎橫突過長或兩側不對稱等解剖上的變異,也是內因之一,寒冷刺激也會誘發本病。中醫認為它由先天稟賦不足並受寒、勞損所致。

  1、病史:有腰部急性損傷史或長時間累積勞損史。

  2、症狀:患者開始感腰部中段酸脹、乏力、疼痛,不能彎腰和久坐,久立,休息後可緩解。勞累,受寒,潮溼及天氣變化等均會加重疼痛。疼痛有的可擴散至臀部、大腿內側甚至小腿。

  3、檢查:查體最主要的體徵是腰三橫突尖部壓痛。其檢查方法是,以拇指腹垂直於橫突尖推壓。腹橫筋膜損傷查出的陽性率高,從橫突尖的後方按壓可檢查出骶棘肌在橫突上的病變,這時骶棘肌可緊張。病人側臥,從前外方向橫突按壓,可檢查腰方肌在橫突上的病變。直腿抬高試驗一般是陰性。累及腰大肌時,股內側肌內有時會痙攣,並有壓痛。相關肌肉緊張刺激腰神經後支後,可引起臀部疼痛及臀部肌緊張。

  易筋治療法:讓病人背靠牆壁直立,然後醫生輔助病人彎腰,當病人不能再繼續往下彎腰時,醫生一手托住病人腹部,一手壓住病人背部,彈壓一下,病人即能將腰彎至正常,接著讓病人直立,醫生扶住病人使之背伸,當不能繼續背伸時醫生即順勢使病人向背部過伸一下,手法結束。

  腰三橫突綜合症易筋鍛鍊法

  1、腰肌鍛鍊保健法:

  仰臥:患者取仰臥位 ,首先雙腳、雙肘和頭部五點 ,支撐於床上,將腰、背、臀和下肢用力挺起稍離開床面,維持感到疲勞時,再恢復平靜的仰臥位休息。按此法反覆進行 10分鐘左右 ,每天早晚各鍛鍊一次。

  俯臥:患者採取俯臥位 ,將雙上肢反放在背後 ,然後用力將頭胸部和雙腿用力挺起離開床面 ,使身體呈反弓型,堅持至稍感疲勞為止。依此法反覆鍛鍊10分鐘左右 ,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果長期堅持鍛鍊 ,可預防和治療腰肌勞損和低頭綜合症的發生和發展。

  3、腰背部叩擊按摩:

  患者採用端坐位 ,先用左手握空拳 ,用左拳在左側腰部自上而下。輕輕叩擊 10分鐘後,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搓 5分鐘左右,一日兩次。然後反過來用右手同左手運動法。自己感到按摩區有灼熱感 ,則效果更好,運動後自覺舒服無比。此運動法能促使腰部血液迴圈,能解除腰肌的痙攣和疲勞,對防治中老年性腰肌勞損效果良好。

  4、熱敷或理療:

  每天晚上可用熱水袋或熱療靈在疼痛部位熱敷,也可用麩皮1、5公斤,在鐵鍋內炒煳後,再加食醋0、25公斤速攪拌均勻後,裝入自制布袋內,然後放置在腰痛部位用被子蓋好保暖熱敷。此法能促進腰部血液迴圈,還能祛風溼、活血通絡,對治療腰肌勞損患者效果良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